李白专题 http://libaiguli.com.cn/list.asp?classid=13 zh-cn Rss Generator By sdcms3.2 biz 揭秘李白家族迁居四川江油的隐秘内情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994 历史上尽管对李白生于四川还是生于西域有一些争议,但李白的家乡是四川江油,他少年时期成长于四川巴蜀大地,这些的确是事实。李白的纵横家豪侠意气,较少儒家思想,信奉神仙修道,都有浓厚的巴蜀文化熏陶和影响,李白的形象与传统中原文人不大一样,过去不少人揣测是因为李白生于西域,其实即便如此,李白也很小就回到家乡,生平也再没有出塞的经历,很难认为他身上的气质是受到塞外文化影响所形成。

那么,为什么祖籍本属于西北,甚至可能和李唐宗室沾亲带故的李白家族,从西域逃回中原时要迁居到四川江油呢?

一、李白家族的身份背景

李白的家族出身和生平经历其实有很大关系,可要弄清原委却很不容易。如果李白自己的话可信,这么讲似乎滑稽,但在唐朝,尤其文人的作品里,充满很多浮夸和虚饰的内容,所谓文学夸张手法非常明显,而李白,众所周知他是一个喜欢使用极度夸张修辞手法的诗人。

李白宣称他们一家祖上来自陇西成纪,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同乡,今天属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李白在名作《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介绍自己家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如果李白的话属实,历史上的陇西李氏长期是名门望族,包括唐高祖李渊也号称来自这里,可见新旧《唐书》开篇的高祖本纪,所以追溯渊源的话,李白一家和李唐宗室要算出于一门。

]]>
李白的妻室子女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63 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学术界常常依据这段话来考证李白的家室。

李白一生共有四次婚姻。

“始娶于许”是第一次。此“许”就是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云:“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许氏夫人是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夫人为他生了一男一女。

现在一般认为,女为平阳,男为伯禽。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云:“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至于“明月奴”,李白诗中未曾提及。魏颢《李翰林集序》还说:“颢平生自负,人或为狂,白相见泯合,有赠之作,谓余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今学术界多认为明月奴即李白长子伯禽的小字。

“又合于刘”是李白的第二次婚姻。现在一般认为,此刘氏当为李白之妾,约于开元二十八年(740)许氏夫人卒后所“合”,可能由于感情不合,不久便分手了。天宝元年(741),李白写《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有“会稽愚妇轻买臣”,此“会稽愚妇”似暗指刘氏,可能当时李白已与刘氏离异。

]]>
李白死因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62 1. 病卒说

李白族叔、当涂令李阳冰《草堂集序》曰:“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bǐ)予为序。”

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土李君墓志序》云:“(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去李白殁时二十九年,作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1)的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

古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白地告诉人们,李白是病卒的。
 
2. 醉酒致命说

]]>
关于流放夜郎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61 关于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桐梓一带)的讨论,主要有两种结论,即“未至”说与“确至”说。

1.“未至”说

首倡“未至”说者为北宋曾巩,其《李太白文集后序》云:“至巫山,遇赦得释”。王琦《李太白年谱》、詹鍈《李白诗文系年》、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从军《李白考异录》、郁贤皓《李白丛考》等专著,无一不从其说。

2.“确至”说

清人程恩泽《程侍郎遗集》卷六、黎庶昌《拙遵园丛稿》卷四、张澍(shù树)《续黔书·李白至夜郎辨》则提出“确至”说。如黎庶昌释李白诗题“半道承恩放还”云:“半道犹言中间也,盖白本是长流不赦之人,今中间得释。”但由于“未至”说赞同者甚众而几为定论,致使“确至”说一度冷却沉寂。

]]>
李白与永王东巡的悬案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60 安禄山叛乱,东都洛阳陷落,唐玄宗狼狈西走,途中于天宝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采纳了房琯等人的建议,下达了制置之诏:

——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

——以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使;

——以盛王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使;

——以丰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使。

]]>
李白的经济来源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9 1.李白家庭或其本人经商说

1962年麦朝枢撰《李白的经济来源――读李漫笔之一》文,认为李白的故乡绵州是“盐铁有名产地”,“李白的父亲所经营的可能是贩铁商业”,他又根据“秋浦有银、有铜”,李白在秋浦居住过,因此想到李白“到江南的活动,也可能是继续他的铜铁商业经营”, “由于有了万金之产,所以能够蔑视王侯”。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根据李白《万愤词报魏郎中》一诗中有“兄九江兮弟三峡”诗句,认定李白的兄弟都在经商,并推论说这两位兄弟便是李白漫游生活的经济后台。

刘大杰在他的修订本《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也认为李白是一个与商业有联系的中小地主。

2.主要是别人的馈赠和稿费

]]>
李白寄家东鲁的确切地点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8 李白在诗中说“学剑来山东”、“我家寄在沙丘旁” 、“高卧沙丘城”、“穆陵关北愁爱子”,从中可以看出从开元末期李白就移家东鲁。《旧唐书·李白传》又云:“父为任城尉,因家焉。”据后人考证,开元廿四年(736),36岁的李白携妻女经中都(今汶上)至东鲁。次年,其子伯禽在东鲁出生;再次年,许氏夫人卒。天宝四年(742),李白又在东鲁与一“鲁地妇人合”,后生子颇黎;直到乾元二年(759),已年近60岁的李白才将儿女迁往楚地,这时,李白已在东鲁寄家长达23年之久。那么,其山东寓家之地究竟在何处?学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1.任城说

因为有《旧唐书》的明确记载,所以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李白在山东的寓居地在任城(即今山东济宁)。

清人朱骏声《唐李白小传》一书载,李白“已而去,之齐鲁,寓任城。”

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太白,之齐鲁,寓家任城。”

]]>
李白与杜甫的梁宋之游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7 李白与杜甫梁宋之游的有关史料:

李白《梁园吟》曰:“我浮黄河去京阙, 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 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 对酒遂作梁园歌。… …平头奴子摇大扇, 五月不热疑清秋。”

杜甫《赠李白》诗云:“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相期拾瑶草。”

杜甫《遣怀》诗云:“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文(一作吹)台,怀古视平芜。”

《新唐书·杜甫传》载:“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

]]>
李白被赐金放还的原因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6 1.遭谗被逐说

李阳冰《草堂集序》:“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魏颢《李翰林集序》:“上皇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张垍jì是张说次子,尚玄宗女宁亲公主,当时为卫尉卿。)谗逐。”

《新唐书·李白传》:“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李白遭谗被逐说基本上已成定论。

2.泄密说

]]>
关于待诏翰林的原因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5 李白待诏翰林的原因,历史文献的记载和今人的探讨共有四种说法。

1.因诗名大而被玄宗征召。

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自述说:“王府交辟,不求闻达,亦由子真谷口(汉代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皇甫谧《高士传》载 :“郑璞,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 … …扬雄或称其德曰 :‘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振京师。’”),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召入禁掖。”

2.玉真公主(即持盈法师)荐举。

魏颢《李翰林集序》云:“白久居峨眉,与元丹丘因持盈法师达。”

]]>
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和时间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4 李白一生到过长安几次,都在什么时候到的长安,这些问题都是20世纪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大致说来,有如下四种观点:

1.一次入京说

自唐代以来,各种关于李白生平记载的文献资料都一致认为,李白一生中只在天宝初年奉诏到过一次长安。到20世纪60年代初,所有的李白生平研究著作,如黄锡珪的《李太白年谱》(作家出版社1958版)和詹锳的《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版)及其他有关李白的研究著作、李白诗选,都对此说无异辞。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李白二次到长安说兴起后,也还有学者坚持此说。

2.二次入京说
 
此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稗(bài)山(即刘拜山,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审)在《李白两次入长安辨》(《中华文史论丛》1962年第2辑)中首先提出来的。该文指出:第一,李白在关内写的一部分诗篇,表现出穷愁潦倒、渴望遇合,显示出进身无门、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与他供奉翰林时期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作品迥然不同,决不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第二,关内诸诗反映事情甚多,似非一次入京所写。第三,根据李白诗中反映的情况,李白第一次入京大约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夏至二十八年(740)春之间。

1971年,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对稗山此说加以肯定,并推断李白初入长安的时间在开元十八年。

]]>
李白不赴科举的原因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3 1.性格狂傲,不屑参加科举考试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李白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不符。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说:李白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说: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2.不敢赴科举

]]>
李白的生卒年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2 1.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卒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享年62岁说。

清王琦《李太白年谱》“唐长安元年”条:“太白生。”其自注云:“李阳冰《序》载:白卒于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华作《太白墓志》曰年六十二,则应生于长安元年(701)。以《代宋中丞自荐表》核之,《表》作于至德二载丁酉(757),时年五十有七,合之,长安元年(701)为是。”接着,王琦进一步阐述说:“按李阳冰《序》云:‘神龙之始(605),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范传正《墓碑》云:‘神龙初(605),潜还广汉。’今以李《志》、曾《序》(曾巩《李白集后序》)参互考之,神龙改元,太白已数岁,岂神龙之年号乃神功(武则天年号,即公元697)之讹,抑太白之生,在未家广汉之前欤?”此说在李白生卒年诸说中影响最大。

2.生于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享年64岁说。

曾巩《李白集后序》:“其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过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时宝应元年(762)也。”曾《序》不仅是曲解李《序》误定李白卒年为“宝应元年”的始作俑者,而且第一个站出来否定唐李华《墓志》李白“六十有二”说,将李白享年定为64岁。到南宋初,薛仲邕又据曾《序》之说撰《李白年谱》,将李白生年定在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

3. 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卒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享年64岁说。

]]>
李白的出生地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1 1. 山东说

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有诗句云:“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所说:“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后来[后晋]刘煦撰《旧唐书·李白传》、[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以及后来的《山东通志》都以讹传讹,称李白为山东人。实际上,唐人称“山东”乃泛指崤山及函谷关以东即关东地区,并非指某一具体地名。此说清人王琦已辨其误。

2. 蜀地说

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死之宝应元年即762年)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魏颢《李翰林集序》(作于上元二年即761年)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3.西域说

]]>
李白家世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50 关于李白家世的材料,最具权威性的有两种,即由李白本人的诗文和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四者构成。前一种出自李白本人所述,后一种来自李白文集的最早版本之序文、碑文,也就是说这两种材料皆是关于李白家世的最早最可靠的记载。

关于李白的家世,由于这两种材料不完全一致,同时也由于人们理解之不同,所以学术界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1.凉武昭王李暠(皓的异体字)九代孙说

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亦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
李白的姓名及别称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749 1.李太白

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字太白。……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2.李青莲

李白中青时自号青莲居士,故后人称他李青莲。或以为李白生于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名。此说误。青莲本指产于印度的青色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意译为青莲。佛教常用以比喻佛眼。《维摩诘所说经》卷上:“目净修广如青莲。”梁简文帝《释迦文佛像铭》:“满月为面,青莲在目。”因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后人遂改其所居之乡为青莲乡。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金粟,佛名。

3.李谪仙

]]>
江油有关李白的四件国宝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7148   江油市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701—762年)的故里。李白在家乡生活了25年,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和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等名胜、遗迹。现在,江油珍藏了许多有关李白的珍贵文物,其中4件“国宝”早引起中外专家、学者极大关注,令广大游客称奇。因为,每一件都是李白出生在江油的铁证,其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让人无法想象。
  国家一级文物:唐代石牛。石牛身长0.95米,高0.42米,头高0.65米,牛身完好。原在青莲镇石牛沟,《彰明县志》曾有记载。石牛沟在青莲镇太华村,紧临李白出生之地陇西院。因当地村民开荒时挖出一头酷似真牛的奇石,人们便称这条山沟为石牛沟。石牛自然形成,未经工匠的雕凿,四蹄跪伏,双目注视前方,背上光滑发亮,造型极为生动。

  少年李白隐居匡山读书十年,回到青莲听人们说起石牛,十分好奇。
  在石牛沟看到了神工造化、生动传神的石牛后,不禁吟诗一首:“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滴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该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不羁的性格,历来被世人称颂。
  石牛现搬至李白纪念馆陈列,供中外游人参观。2002年曾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引起不小轰动。
  国家一级文物:旧宅碑。北宋“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碑身高2.91米,宽1米,厚0.24米。碑帽高1米,宽0.9米。碑座高0.39米,宽1米。碑帽上有浮雕像3尊,碑侧面刻小佛像20尊。

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jpg

  刻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初八日。宣德郎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杨遂撰,将仕郎中绵州彰明县尉马国祥同题,沙门辞崎书。碑文楷书,竖排25行,每行54字。碑文与清王琦辑《李太白全集》载枥遂“李太白故宅记”文字有出入。碑阴刻《彰明县修筑城墙记》,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对于研究李白出生在江油,提供了重要资料。此碑原立彰明治城,现置李白纪念馆内,被誉为“镇馆之宝”。
  国家一级文物:北宋碑。北宋“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碑高2.16米,宽0.97米,厚0.22米。碑帽高0.77米,宽0.705米,碑帽刻有龙纹和佛像一尊。此碑刻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香林院修造,允文书。碑文29行,每行72字。因年久剥蚀,下部每行缺5字。碑阴额有篆书“大匡山寺碑文”6字,刻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文载:“绵州知州呈报四川宣抚使,……拨给山田197亩,水田120亩,以及所拨给田地不得变卖……本寺原是古迹,祈保风雨蚕湿之处,李白读书所在……”。对于研究李白具有重要价值。此碑原在江油市大康镇大匡山,现移至李白纪念馆内珍藏。
  国家一级文物:宋墨洗。宋李白醉酒石雕墨洗,系1983年6月彰明镇出土。石质,全长19.6厘米,底座宽7.2厘米。酒坛高9.1厘米,人高7.1厘米。左部为一酒坛状藏水器,上覆荷叶盖,有一缺口。右为“李白醉酒”半卧状人物造型,绾髻长须,敞胸腆腹,宽袍大袖,右手抱坛,左手扶膝,神态生动。石雕墨洗造型别致,刀法娴熟,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李白醉酒雕像”,现由江油市博物馆珍藏。

]]>
李白这首诗没有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被评为“愈死愈活”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6940   提起访隐者不遇的诗作,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便是贾岛的那一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短短四句,以问答的形式,将寻者的焦急心情和隐者的高洁风骨展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李白也曾写过类似的诗作,而且一点不输于贾岛的这首。这首诗便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下面这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戴天山,在今天的四川省江油县内,早年间,李白曾经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一些诗作,下面这一首,是这段时期内最著名的一首之一。全诗如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总共八句,前六句重点写“访”的过程,写景色的优美绝佳,只在最后两句写“不遇”,重点抒情,将那种遍寻不到的失落感十分婉转的写了出来。

  诗的开头两句“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简直就是一幅桃花源的景象,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无双。可见,诗人是沿着溪水穿林入山,两边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而作者要寻的人正是住在这种世外桃源中。而“带露浓”三个字,不仅为写桃花增色,而且暗含了时间,正是早晨,这和下一联中的“溪午”相互映照。

]]>
李白子女下落之谜?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6738   诗仙李白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首屈一指,自不待言,但是这位大诗人似乎有些后继无人,他的儿女们没有一个留下一诗一文,以致有人揣测,李白一生贪杯纵酒,累及子孙,使他们都成了痴呆低能者。其实并非如此。
  长子,李伯禽(?-792年,一说颇黎),许氏所生,李白逝世30年后去世。
  长女李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李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这两姐妹嫁给当地农民后,没有田地、桑蚕谋生,生活非常窘困。虽然祖父李白享有盛誉,但是她们以目前的身份、地位、境况,实在羞于向当地官员求告,担心辱没了祖上声誉。
  由此可见,李白的后代虽已沦为坎坷潦倒的弱势群体和穷苦民众,但他们在艰难困厄之中依然“不屈己,不干人”,“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难道不也是一种“太白遗风”吗?
  公元725年,李白同学从四川的大山中走出来了。这时他24岁,比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年龄略大。他有才华,有志气,“心雄万夫”地云游天下,奔往长安。
  不过,那时候写诗的多了去,《全唐诗》里什么身份的诗人都有帝王将相写,皇帝曾经邀请他到皇宫请教道法,然后又让自己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做他的学生。李白瞅准机会,拿着自己的帖子跑过去向司马老师请教,司马老师马上顶帖,一句“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将小白同学一下子顶到大唐诗歌网的首页,小白同学声名大噪,点击率刷拉刷拉直蹿。司马老师是天子身边的红人,估计这风从江陵一路飘到长安,飘到了玄宗皇帝耳朵里。
  马甲就是符号,就是让人容易识别的标志。又要简单又要明显。小白同学的马甲是什么呢?玄宗皇帝的老师司马承祯给他戴上“仙风道骨”的马甲。司马真人是给皇帝办成仙许可证的,他说李白是仙人,等于经过权威许可,这个好马甲是戴定了。到贺知章那里呢,又是“谪仙”。接下来是诗仙、醉仙,反正逃不掉一个“仙”字。唐朝那时候是流行道教的,仙人是道教的理想境界,能混到这个马甲,证明小白是诗人的最高境界了。
  小白同学没有因为有重量级版主置顶就松懈。他一直坚持发帖子更新。例如司马承祯刚顶过他,他马上出货,写下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将自己和司马老师都比作特大的神鸟,“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这帖子是小白同学的第一张红帖子,火遍天下。
  一路到姑苏,他又更新一帖《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这帖子好就好在小白同学善于搞穿越,穿越到吴王夫差宠爱西施,彻夜宴饮作乐,只恨黎明早到的时候去,在穿越中对比历史的惊艳与现实的凄凉。这帖子又火了。
  云像你的衣裳,花像你到容,春风吹拂露珠浓。你是仙女你是神,瑶台仙境才相逢。

独酌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译文及注释】译文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

注释①本诗作于作者晚年。②罗:藤萝。

]]>
《静夜思》版本之谜 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5197   《静夜思》是 李白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体裁属於五言绝句。
  《静夜思》在中国的流行版本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今日,我们常听到的《静夜思》,是经清时文人 孙洙编纂后而逐渐流传的,但被质疑内容不忠於原诗(其或与编者 孙洙为暗含「反清复明」之志有关)。
  宋代《李太白文集》(宋蜀本)上的原版,及本诗在日本的流传版本则为: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在寂静夜晚的思念。 疑是地上霜:怀疑是地上的霜,可见是在秋冬之际。 举头:抬起头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