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格狂傲,不屑参加科举考试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李白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不符。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说:李白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规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说: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2.不敢赴科举
熊笃(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李白为何不赴科举考论》(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认为李白“不敢赴科举”。“不屑赴”是公开的表象,“不敢赴”却是难言的隐衷。难言之隐指审查难以通过的家世出身籍贯等隐患和麻烦(“中叶非罪,谪居条支”;“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或如“建成元吉后裔”等等)。
郎宝如(内蒙古大学教授)《“李白不屑科举说”考辨》(《千年诗魂,蜀道李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认为除了家世籍贯以外,隋唐时代工商之家不得赴科举也是李白不敢赴科举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