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 李白专题 > 李白研究 >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江油寻找李白?

[江油李白故里网] 日期:2016年8月18日1001作者: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

  如果不是因为李白江油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声望。1300多年前,一代诗仙李白出生在四川绵阳地区的江油青莲镇,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李白后来名扬天下——“诗仙故里”的名号就跟定了江油。李白走了多远,江油也就走了多远。

  后人总是很奇怪,一个普普通通的川北小城,怎么会得天独厚,诞生了这位绝代天才?而李白身后的江油,千百年里也总被这个问题围绕。无数人追随着诗仙足迹,走进陇西院,走进匡山、窦团山,试图发现李白在江油土地上一飞冲天的秘密。可答案最终找到了吗?没有,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李白,你的解答未必就说服得了我。来江油的人越多,有关“诗仙故里”的诠释就越多,匆匆一瞥始终难解真相,李白的江油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青莲陇西院:重访李白故居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的一个清晨,晨曦初露,绵州昌明县青莲场(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上最大的一家绸缎铺便开了门。顾客们熙来攘往,伙计们忙着记帐收款,掌柜操着西北一带的口音,中等个儿,满面红光,既有西北人的豪爽,又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他进进出出,显得比往日更加高兴。顾客们见到他,纷纷抱拳祝贺:“李掌柜到青莲不久便得麟儿!恭喜恭喜!”
  顾客口中的“麟儿”就是日后名满天下的诗仙李白,而这绸缎铺的掌柜便是他的父亲李客。李家不是本地人——他们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平凉),隋末时因避战乱举家逃往西域,以贩卖丝绸为生。几代人背井离乡,总希望能早日重返故国,到了李客这一辈时终于决定东归,于是李客便同妻子一道变卖了家产,长途跋涉来到绵州昌明县青莲场,他们在此买地造房,重操贩绸旧业。
  李家迁蜀的具体经过在地方史志上只有寥寥数笔,记载并不详细,后人只知道李家落脚青莲后生意蒸蒸日上,不久“麟儿”李白降生,呱呱坠地的小生命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欢乐。
  李白的童年、少年时光都是在青莲场度过的,李白之后的1300年里,无数崇拜者来到青莲朝圣、探寻,绿畴沃野间不知寄托了多少敬慕与追念。
  就在李白出生后不久,父亲李客将自家的宅邸更名为“陇西院”,时刻提醒着子孙不忘祖籍所在。此后,陇西院几经毁损又几经修复,如今的这座便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重建的。现在陇西院内的建筑由陇风堂、序伦堂和李白旧宅组成,因是在乾隆年间重建的,所以整座建筑群还多了些清代川北民居的风格,质朴庄重。
  陇西院中的陈列丰富而精致,在李白卧室转一回,墙上依旧长剑高悬——这不由让人想起了诗人余光中的那句“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可再细细品味,长剑虽在,但精气神早已被主人带走,免不了落寞。
  陇西院旁就是太白碑林,碑林很大气,将李白诗歌一口气刻上陇西院后的天宝山顶。俯首皆石碑,满眼是诗词。空旷无人,而耳边却是高高低低的吟哦,沿此走上一遭仿佛又探得了诗仙的许多心迹。顺太白碑林再往前就是磨针溪,传说当年少年李白路遇老妇、“铁杵磨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磨针溪是李白命运的转折点——据说,幼年时的李白性情顽劣,逃学、贪玩、打架,让父母头痛不已。如果照此下去,李白也许只会成为一个豪爽的商人,一个侠义的剑客,甚至沦为滥酒的酒鬼。青莲也将永远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场,中国文学的天空也将因此而暗淡许多。幸好,有磨针溪,有那位大智若愚的老妇人,她让顽童李白大彻大悟,用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把他的理想擦拭得锃亮。于是,从磨针溪边走过的李白告别玩伴,发奋苦读,从世俗的青莲走进了诗歌王国。
  崇拜者记录下的“匡山修学”
  李白早年在江油的生活经历,大多是靠“粉丝”魏万的记述才得以流传的。李白被人追捧千年,拥有无数的追星族,其中最狂热、最有成就的当属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境内)人魏万了。
  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开始,魏万从王屋山下开始了他的追逐。他揣着自己的习作和李白诗歌的手抄本,沿着当年愚公挖出的山路向着偶像走去。作为愚公的后辈,魏万的热情远超今天最狂热的“追星族”。他历时半年多,行程三千里,辗转小半个中国,一次次扑空、一次次错过,终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追上李白。
  魏万的执着让诗仙大为感动,他不但让魏万与其同游秦淮、建业,还耐着性子接受了他的采访,讲述生世、口授诗歌,并授权他编辑了自己的第一部诗歌全集《李翰林集》。在这本诗集的序言中,魏万对李白的少年生活作了确切记载,一代文豪的成长脉络被清晰勾勒,而其中最让后人感兴趣的莫过于李白“匡山修学”的经历。
  匡山位于今天绵阳地区江油大康镇境内,因“其形如筐(匡)”而得名。2000年,江油当地的文史工作者在进行文物踏勘时,在匡山脚下偶然发现了一条古道——古道蜿蜒曲折,最后竟通到青莲陇西院附近,这竟与民间传说的“太白小道”(李白当年从青莲往返匡山的路径)基本相符。
  今天重走太白小道,从青莲镇上出发,翻武家坡,经普朝寺、庞家场、护溪堰到让水河畔,弃岸登舟,对岸不远便是匡山了。这就是少年李白常走的路径,他在匡山拜道人东岩子、赵蕤为师,读书习剑,度过了一段快乐而充实的时光。后来,李白遵父命下山到县衙中当了一名小吏。可区区一个县衙怎能让他施展拳脚呢?不久李白便与昏庸的县太爷发生冲突,一怒之下,他愤而辞职,重上匡山寒窗苦读,而这一呆就是整整十年。
  匡山上立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中和大明寺主持记》碑文记载了李白的匡山岁月:“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上此山,读书于寺内乔松滴翠之坪十载”——于是,这“乔松滴翠之坪”和大明寺也因李白寓居而声名远播。唐中和三年(883年),同样仰慕李白的唐僖宗御赐下“中和大明寺”的匾额,并拨款修缮李白当年的寓所;到了明末,匡山上的庙堂多已损毁,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知府蒋德钧发起,重建大明寺,修匡山书院,并将山上原有的李白祠、太白楼连为一片,形成一个宏大的建筑群,蔚为壮观,到今天仍不失风采。
  十年的匡山隐居成就了李白,也许是一朝顿悟,25岁时他题下一首《别匡山》:“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摇风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从此李白仗剑出蜀,在大唐盛世里一展尽情,再未归来。
  才华初露与奇险窦团山
  在距江油县城以北约25公里的涪江边上,一座山峰巍然矗立。这山很是奇怪——它在广阔的平原上突兀而起,与周围的地形地势互不牵连,仿佛一块天外飞来的巨石,轰然栽倒在沃野田畴间。
  山的名字叫做“窦团”,后人到江油找寻诗仙遗踪,这窦团山就是不可错过的去处——相传少年李白曾与友人结伴游览窦团山,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短短10来字,动静相宜地点出了窦团山的山川风貌。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这句诗之于李白就如同“鹅、鹅、鹅”之于骆宾王,“神童”的声誉从此与他如影随形,一代诗仙的生命轨迹也从此开端——这样说其实并不过分,要知道李白最早的理想是“学道术”,以求某日得道飞升,而游山的初衷也只是访仙问道。或许正是窦团山给了李白灵感,也给了他创作的自信,诗歌吟唱从此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窦团山从山脚到山顶约10公里,现已有公路相通,乘车上山窗外翠柏连绵、绿意盎然,景色虽美但也不觉精彩。直到行至山腰,“窦山三峰”在云端若隐若现时,真正的风景便出现了——“窦山三峰”就是向月峰、飞仙峰和神斧峰。远远望去,三峰并肩高耸,屹立如屏,令人感觉那幅巨大的屏风背后,有一处与世隔绝的天地。
  三峰地势奇险,其中只有向月峰凿有石阶,游人可以拾级而上,其余二峰无路可登,全凭铁索相连。铁索分上下两根,都如小酒杯般粗细,要去对面的山峰,必须双手紧握上面的一根,脚踩住下面的一根,晃晃悠悠地飞渡过去,而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试想当年李白登山之时,这几根铁索肯定还未挂上,不然以诗人的性格他哪有不挺身一试的道理,而惊心动魄之后必定又有华章。
  不敢超越诗仙的脚步,后人也同样止步于铁索之前。站在向月峰顶,举目四望,风景果然与别处不同——蜀中名山,无论是峨眉还是青城,登顶俯瞰满目都是波涛般的群山,而站在向月峰,游人看到的却是绿茵茵的平坦原野,涪江如一条飘带,仿佛就在眼前飞舞。江油全景,尽收眼底。
  从向月峰一侧下山,路过云岩寺。云岩寺兴建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元代之前该寺都还是道家香火,后来佛道相争佛家占了上风,云岩寺便门庭一换成了释迦的道场。不过,道家的痕迹在云岩寺中依旧保留,今天寺内的建筑依旧呈现出“东禅林、西道观”的格局。作为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窦团山上的大小宫观在当年肯定被李白遍访无遗,斑驳陆离的古钟、香炉似乎一下拉近了人们与诗仙的距离。买一叠线香点燃,看着烟雾袅袅升起,才觉得李白虽已飘然去了,唯有这古寺苍山还张大眼睛在作最后的守望。





微信关注不迷路
本文网址: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1134
相关阅读 江油李白故里网 投稿邮箱:tg@libaiguli.com.cn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邮编:621700 区号:0816|友情链接/建议/投稿/客服:QQ 9090469|邮箱:admin@libaiguli.com.cn
libaiguli.com.cn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