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油市太白公园内的昌明河东畔的绿荫中,巍然耸立着一座古老的石坊。据《江油县志》记载:“蒋公德政坊在县南中坝场北堡外。知府蒋德钧任龙安八载,清廉勤敏,弊革利兴,循声卓著,光绪十八年士民同建。”该石坊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原立于太平镇河西伍家坡绵江公路西侧,1984年江油因市政建设需要,移至太白公园内。该石坊在5.12地震中受损,经河南援建,如今修旧如旧,风采不减当年。
蒋公德政坊全貌
2007年11月,一位名叫周绍甫的老人,风尘仆仆从湖南湘乡辗转奔赴四川江油,寻访乡人蒋德钧在龙安的故迹,得到了江油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与协助。周先生寻觅的第一站是位于太白公园内的“郡候少穆蒋公德政坊”——该石坊为三级歇山式飞檐牌楼式建筑,四柱三门,由青砂岩石雕琢垒砌而成。通高12米 ,宽9米 ,占地面积115平方米。共有三层,层层上收。上为歇山式坊顶,顶中央有一雕刻图案:中座一人,两侧为仆僮,图侧为一对圆雕小石狮。坊顶呈“山”字型结构,上层刻有“德政”二字。中层匾额刻有“恺悌同思”四个大字,两边石柱刻有“贤名昭凤阙,雅化惠龙州”的对联。下层中间上方横梁石坊上,刻书“郡候少穆蒋公德政坊”九字。旁边两间各装石板,刻书记事碑文。立地四根石柱,上刻有楹联四幅。立柱两侧梁枋上分别刻有“除暴”“安良”。
“郡候少穆蒋公”究竟何许人,值得黎民百姓为他树立“德政坊”歌功颂德?又如此吸引湖南老人千里迢迢来寻踪?据江油地方史料记载:蒋德钧(1852-1937),字少穆,湖南湘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任龙安知府(清末龙安知府驻江油县城,今武都镇)。在任八年,颇有德政。
到任伊始,见位于文庙附近的登龙书院狭隘颓敝,即筹措资金扩建。又感到书院离市廛太近,不便于学生读书,毅然将书院迁建于李白曾隐居读书的大匡山,更名为匡山书院,特聘前翰林院庶吉士、湖南布政史李榕为主讲,同时修葺了太白祠和大明寺。书院建成后,培养出了清朝历史上江油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一名进士,即后来任过安徽庐江县令的甲午(1834年)科进士张琴。
蒋德均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龙安发大水,平武、彰明、石泉(今北川)、江油四县濒水之处房屋田地皆被冲毁。水退次日,蒋德钧即拨出部分公储并捐出自己的部分私财赈济灾民,先解决灾民的安身之所和吃饭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轻重缓急重建家园。待省上的赈灾大吏到来时,灾民已安置处理好一个多月了。这年的冬天,他发动民众修筑江油的东、北二堤以防洪水。谁知到第二年雨季快来时还不曾完工,他便天天亲自到工地上去督察,夜以继日,昼夜奋战,终于赶在雨季到来之前修好了堤防,保得一方平安。
不幸水患之后又遭连年干旱,粮食连年减产,加之豪绅大户囤积居奇,普通百姓食不果腹。于是他发布禁酒令,禁止用粮食酿酒。并亲自到民间巡查,凡发现违令酿酒的,则将其囤积的粮食发放给饥民。与此同时,他缉拿处死危害彰明县百姓的大盗陈铁牛,并禁止民间赌博。界于江油、彰明两县之间的中坝场设有两县特产附子和蓝靛的交易市场,以前由私家掌秤抽取费用,他在任时开设附秤局,秤费归公用于发展教育。
蒋公筹款修建的蜚英塔
由于他关心民瘼、政绩突出,离任后,江、彰两县绅民为他建了“郡侯少穆蒋公德政坊”。牌坊原立于河西伍家坡下江绵道旁,后移置于太白公园昌明河畔,至今犹存。
蒋公撰书楹联
蒋德钧1892年离任龙安知府后,回湘举办团练。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参与筹设时务学堂、办《湘报》、兴办内河航运等新政,并为争回水口山矿权和争取粤汉铁路改经湖南而奔走。1902年参与创办阜湘矿运总公司,任绅董。次冬,阜湘、沅丰两公司合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蒋德钧任南路总理。辛亥革命后曾避居北京。1937年在家乡去世,享年85岁。有《匡山图志》《求实斋类钞》等著述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