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清代中期刻印的《彰明县志》中,意外地发现了北宋大观年间(1101-1106)宋徽宗赵构刺旨点化、名画家李龙眠绘制的李白青年时的画像——《匡山太白像》。
北宋匡山太白像
这画像的来历还有个保护文物的小故事哩。
历史上的彰明县是李太白故里,1958年与江油县撤并为江彰县、江油县(市)。据《彰明县志图序》说,清文宗咸丰九年(1859)春末一天,广西桂林府灌阳县举人何庆恩在北京参加考试之余,“偶过厂肆,于故纸堆中获一画像”,从绘画笔法及残留字体看,极像北宋名画家李龙眠大师手笔,虽纸张霉损,局部墨线有所浸漫,但左侧所军“匡山太白像”5字犹可辨认,便“购而藏之”。
也许是一种缘份,六年后的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何庆恩担任的景山官学汉语教习期满,被派任四川彰明县任知县(县长),接任后他首先赶赴县境内的青莲乡拜谒李白故居。在青莲书院侧边的大雅亭里,何知县看到竖立着的一尊石碑,上面刻着李太白像与自己在北京收藏的一样,不同的是,碑刻李太白两手前握扶有藤杖而自己的藏品藤杖已经损失,碑刻背面有文字说,本石刻《匡山太白像》是宋徽宗刺旨点化,大观初年(1106)由画家李龙眠创作。
石碑初立李白青少年时读书的匡山之上,后移至青莲书院,并放于专修的大雅亭内加以保护、供人观赏,但碑刻画像显系地方工匠所为、工艺粗糙,且被风化而严重剥蚀,为保存这幅名家手笔,何庆恩知县当即取来纸笔,将碑刻与自己的藏品互相对照,取长补短,精心临摹出一幅新的《匡山太白像》,新图中的青年李太白双目炯炯,神采飞扬,与北宋作品几无二致。
三年后的清同治八年(1868),何庆恩知县即将离任时,特地请来技艺高超的工匠,将自己临摹的青年李白画像刻制于石碑上,重立在大雅堂内供人观赏纪念,同时,将该图像收于正在编修的《彰明县志》中并写下了说明存档。140多年前的县太爷如此重视和保护文物古迹,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