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大康镇下庄坝村的大匡山(又名空山、旧山、康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胜地。
唐贞观年间,法云禅师(号长眉僧)首先在大匡山开创佛堂。到盛唐时期,匡山已建成观音寺建筑群。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十五岁的李白辞去县衙小吏之职,在匡山乔松滴翠之坪读书十年之久,留下了“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雨后望月》)的爱情名句。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为避黄巢之乱,唐僖宗逃往四川成都。途径昌明县(今四川江油)时,经县令何宗敏奏请,僖宗御笔亲书“中和大明寺”匾额(“中和”是唐僖宗的年号,“大明”是《诗经》中歌颂武王伐纣胜利的诗篇)。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塑释迦大像一尊,绘十七人之化相共一堂。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起门楼五间,厢房三间。
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起观音堂七间。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大明寺全部竣工。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十月,《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碑记》(1982年移入李白纪念馆)。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谪仙祠堂”竣工,作屋四十椽。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镜法师率众修复正殿三间。
明景泰四年(1453年),悟通、悟体法师率众修复观音殿、天王殿和山门,江油县教谕饶旭撰写《重修匡山中和寺碑记》。
清代,大匡山因山势峭拔、岩壑深秀、建筑宏伟而久负盛名。被江油教谕陈干列为“江油八景”之一,并作诗《匡岫贤踪》一首。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龙安知府蒋德钧在太白祠旁兴建了匡山书院,并重修了李白祠、太白楼、双桂堂、中和殿、文昌殿、山门等建筑。义新乡举人张琴就读于匡山书院,于甲午科(1895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匡山书院改为龙郡中学堂,迁至武都镇(当时的县城)。
1958年,因大炼钢铁需用木材,占地三百余亩的匡山古建筑群被拆毁殆尽,用于炼钢,现仅存遗址。196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保单位。
1993年,市文化局、大匡乡政府联合斥资重修“大匡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慕名到大匡山寻访诗仙胜迹,但面对至今残破的遗址只能留下深深的遗憾!由于李白的爱情始于大匡山,为保护文物古迹、弘扬李白文化、促进文旅发展、增添“爱情”元素,提议重建大明寺。
大明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宝殿、左右塔院及两侧配殿、配房等相关建筑组成,面积1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