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 江油旅游 > 文化民俗 >

川北民间绝活——青林口高抬戏

[江油李白故里网] 日期:2016年8月29日2320作者:谭继炳 来源:史志江油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江油市的青林口都要举办传统庙会。据说这一习俗已沿袭多年,每年这个时候都要扎高台、唱大戏……十分热闹。
青林口地处江油、梓潼、剑阁三县接壤地带,属深丘高寒地区,自古就是江油的北部重镇。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历史上曾经是川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要冲,也曾数度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曾在这一带与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民团发生过多次战斗,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青林口虽然地处山区,但文化积淀却十分丰富。除已知的古镇文化和红军碑刻外,另还有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值得一提,如:历史悠久的青林口高抬戏就是其中一例。

青林口高抬戏.jpg
青林口高抬戏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青林口人在闽粤一带做官。告老还乡时将岭南一带的民间“高抬戏”引入家乡。每逢年节,即着人扎“高抬戏”与民同乐。后经乡人沿袭,遂成民俗。如今,青林口的高抬戏已闻名遐迩,成了该地区一个新的看点。每年青林口古镇的“桃花观光节”期间也都要作高抬戏表演,有时还要唱大戏、耍火龙、放烟火架等。
  青林口的高抬戏属自娱性群众文化活动。因为历史久远,已成风俗,故每逢会期,必有表演,十里八乡,观者如潮。高抬戏这种表演不需要舞台戏楼,也不用名人造势,只需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和群众的可参与性。这是高抬戏不同于其他戏剧表现的根本区别。它独特的表现手段是:把民间传说中的故事物化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并以戏剧片段的形式“定格”于“高台”,再以人力将其托起以供观瞻。不仅满足了近处围观者的要求,也给远处群众提供了看戏的机会。不仅如此,它还把戏剧造型与民间绑扎工艺巧妙地加以结合,变现实中之不可能为可能。这样不仅调动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同时提高了传统戏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此外,把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段子置于巡游状态,使之成为一种戏动人不动的群众文化活动样式,让更多的群众都能够以逸待劳地看到高抬戏表演。客观上起到了人不看戏、戏看人的互动效应,从而减少了现场观众的拥挤和可能出现的混乱现象。
  青林口的高抬戏除了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它还有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的优点。高抬戏的表演一般限定为两个演员一组(加上捧抬、护台人员约六至十人为一抬戏),所扮演的戏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川剧折子戏,如《秋江》《踏伞》《情探》等片段。虽然都是一些常见的对手戏,但其夸张的造型艺术则颇多创新。特别是巧设机关将剧中人物悬于空中,造成角色与角色之间若即若离,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许多看过高抬戏的人都对这种精巧的构思赞叹不已。
  青林口的高抬戏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活动,不仅有一般农村文化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的每一抬戏都代表一个美丽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又都被浓缩为一幅美丽的图画。高抬戏的看点在造型,技巧在绑扎。其中的奥妙在于基座上那根特制的桩子,那便是高抬戏的机关所在。
  高抬戏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体现,绑扎术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次扎台之前,都要将一根特制的桩子固定于基座之上以为演员的依托。值得一提的是:高抬戏巡游一律由人工捧抬,每次连续工作时间都不低于八小时,演员尤其辛苦。一旦绑扎完毕,经常是好几个小时不能动弹,巡游过程中还不能喝水、吃东西,其辛苦程度常人很难克服,故一般都只挑那些身体强壮的未成年儿童来扮演戏中的角色。
  高抬戏的人物造型基本上采用了民间传统年画的构图方式,即:“男角”在下,“女角”在上;“女角”站立于“男角”所持的道具顶端(不同角色用不同道具,这是高抬戏的出彩之处)。这样的造型十分夸张,剧中人物看起来飘然若仙,充满了浪漫色彩。高抬戏能使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主要原因就是巧妙地运用了绑扎艺术中的虚虚实实,以假乱真。它充分体现了民间绑扎工艺的独特优势,尤其是造型师傅利用演员的服装道具将金属骨架巧妙地隐于人物之中,使人感觉上方人物似悬于空中,这就是高抬戏的魅力所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利用现代化的录、播音手段将各个戏剧片段分别配上唱腔或音乐伴奏沿途播放,使高抬戏这门古老的艺术显得更加立体、生动、鲜活……





微信关注不迷路
本文网址: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1207
相关阅读 江油李白故里网 投稿邮箱:tg@libaiguli.com.cn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邮编:621700 区号:0816|友情链接/建议/投稿/客服:QQ 9090469|邮箱:admin@libaiguli.com.cn
libaiguli.com.cn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