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口位于四川江油市东部,地处蜀道剑门关南端,距绵阳城区80公里。这里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庙堂四布的繁华之地,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军事要隘之称。
1935年4月,红军长征途经江油青林口时,为了宣传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刻写了大量石刻标语,现存12条(幅),这些标语一般刻在岩壁、石碑、石柱、石板上,有阴刻、阳刻、平槽。依书法分,有行书、楷书、隶书。排列上有横排、竖排、左读、右读。从内容上分,宣传政治、经济、军事、群团等六个方面:⑴宣传党和红军的性质任务;⑵宣传红军的政策法令;⑶揭露国民党军阀、地主、豪绅的罪恶;⑷宣传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⑸实行工农专政和发展苏区经济;⑹分化和争取白军士兵。如“红军是中国民族和劳苦民众的救星”“婚姻自由”等。
红军桥原名“合益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19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当地商贾为解决场镇上的交通,繁荣商贸,集资又建桥楼,取同舟共济,大家受益之意,名合益桥。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此地,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红军撤离时,一位女红军干部因病不能随队撤退,便留在当地杨采发老大娘家休养。红军撤离后,国民党还乡团四处搜捕红军战士和苏维埃干部,杨大娘千方百计把女红军藏于夹墙中,不幸还是被还乡团查出来了,还乡团将女红军绑在合益桥上严刑拷打,女红军坚贞不屈,最后被还乡团杀害于合益桥上,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江油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人民的要求,将合益桥改名为红军桥。1976年,红军桥被列为江油县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此,“红军桥”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