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四川阿坝的松潘草地,班长从沼泽中拉出一个叫“小胖子”的红军小战士,自己却被永远吞噬。69年后,“小胖子”的女儿走进这片荒野,心中默念着“父亲的班长,就让我做你的女儿吧”。
她说到了,也做到了。从2004年至今的12年,老红军邓志云之女邓玉平先后12次踏上长征路,记录下一份份珍贵的口述历史,也认下近250位“红军爸爸”和“红军妈妈”。
12岁“红小鬼”一路“看后背”学文化
邓玉平的父亲邓志云,四川江油青莲镇人,12岁时参军成了一名“红小鬼”。部队开拔后,邓志云的父母被反动武装“还乡团”杀害。从此,红军就是邓志云的家。
红军队伍里,与邓志云一般大的小战士很多,大家不怕艰苦,作战勇敢,可就是不识字。大家摸索出一种学习方法,叫做“看后背”。出发前,战士们事先找一块树皮、小木牌或斗笠等可以写字的东西,写上几个字,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等,挂在战士的背包上。行军时,走在后面的战士,正好看到前面战士背包上的字,一个跟一个地“看后背”,日积月累,识的字就多了。
邓志云生前曾回忆说,他的文化基础就是在长征路上打下的。有的战士牺牲时,背上还挂着小木牌。
邓志云随部队来到川西北高原时,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雪山。当时他出现了严重的缺氧情况,浑身无力,咬着朝天椒也打不起精神。正当邓志云坚持不住,要坐下时,被时任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的无线电情报侦察专家蔡威看到了,“小胖子,不能坐啊,坐下就永远起不来了!要勇敢地向前走!”蔡威大喊着并上前拉着邓志云的手,向山顶爬去。
邓志云挺了过来,可后来部队到达甘肃岷县时,蔡威积劳成疾不幸去世。
努力工作才对得起牺牲战友
新中国成立后,邓志云转业到南京汽车制造厂,曾调到重庆,离休后回到南京。“我在南京一直生活到小学三年级,现在姐弟还在南京。”今年60岁的邓玉平出生在南京,现居上海,小时候住在玄武湖畔的城墙脚下。
“在我记忆里,父亲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旧军装的风纪扣,无论春夏秋冬永远像战士那样扣紧。他经常像招呼战士那样呼喊孩子:集合了!家里的被子,无论布面缎面,都被他叠成 豆腐块 。”邓玉平说,当年一家人夏天就在城墙脚下搭竹床,听父亲讲长征中的点滴。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努力工作才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是邓志云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他多次把厂里加工资的机会,让给困难职工;我们家住在4楼,他每天从顶层的6楼楼梯扫地到1楼;他还经常到机关、学校进行义务宣讲,小学生时的我曾坐在下面听过他的长征报告;他离休后义务工作10多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邓玉平告诉记者,忠诚、无私、豁达、奉献,是父亲人格的写照,而贡献社会,是他用一生一世所走的另一个“长征”。
女儿12次踏上长征路,感悟“人性之胜”
2004年,邓玉平也踏上了自己的长征路。“最初只是出于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她徒步走上松潘草地时,知道了父亲的绰号“小胖子”,是因为浮肿病,而也是在这片荒原,父亲曾被沼泽吞没与死神擦肩,救他的班长却献出了生命;到达四川包座时,知道了父亲生前每晚失眠,需要睡前空腹喝白酒才能迷糊一会的原因,原来是包座战役时被敌人炸弹震伤留下的后遗症;到达岷县时,她找了蔡威局长的资料,后来专程前往福建宁德,在这里向父亲又一位“救命恩人”的雕像敬军礼,跟他说:“小胖子的女儿来叩拜您了。”
邓玉平一次次用双脚丈量父辈们踏过的光辉征程,也经历了一次次磨难。2012年走草地时,天气突变,下起了暴雨冰雹,一行人迷了路,邓玉平体力不支陷入半昏迷,队友们轮流背着她前行。就在陷入绝境之际,一位牵着马的藏族女孩路过,把邓玉平扶上马背,救了他们整个团队。
有此刻骨铭心的经历,邓玉平觉得自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得到升华。“长征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性的胜利,红军在长征中互相帮助,生死相依,把人性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光芒就像美丽的格桑花,也应该盛开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邓玉平说。
12年的探访之路也给她造成了腿疾等不少病痛,对这些她毫不在意。这些年来,她进行了100多场公益讲座宣扬红军精神,并访问了全国各地近250位健在的老红军。每次访问虽然是初见,她都以“红军爸爸”、“红军妈妈”称呼。目前,邓玉平已经保存、整理了上百万字的访问日记和大量影像资料。
江油红军邓志云之女:12次踏上长征路追寻父亲足迹
微信关注不迷路
本文网址: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1750
相关阅读 江油李白故里网 投稿邮箱:tg@libaiguli.com.cn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邮编:621700 区号:0816|友情链接/建议/投稿/客服:QQ 9090469|邮箱:admin@libaiguli.com.cn
libaiguli.com.cn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