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瓣尾囊草是一种濒危植物。2006年,在“失踪”80余年后再现江油,引起高度关注。在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对距瓣尾囊草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那么,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距瓣尾囊草是如何存活和保护的呢?到江油深山进行了探访。
随同环保、林业人员从绵阳出发,车行2个多小时后,来到江油市新春乡景台村,汽车再也无法继续前进,于是又从该村3社一处山脉步行进山,沿着蜿蜒崎岖的小路而上,半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距瓣尾囊草的保护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其保护点周边均安有铁网,行人和牲畜很难进入。进去后还要通过三道铁门才能进入长有距瓣尾囊草的悬崖下,每道铁门分别用两把锁锁住。同时,每道铁门上方还挂有两块公示牌:“重点保护地,禁止牲畜践踏”、“重点保护地,闲人止步”。“为有利于距瓣尾囊草不受到破坏,有专人进行日常看守和管护。”江油市观雾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王勇说。
在悬崖绝壁下,是一排距瓣尾囊草,每株距瓣尾囊草都生长在岩石缝隙中,岩石外还用铁丝网进行了保护。其叶子正面是绿色,背面呈淡紫色,茎和叶片背面长满了细细的绒毛,每根茎上都长有三片叶子,而每片叶子前端,又像被锯子锯过一样,“裂”开了两条小缝隙,在悬崖绝壁上还生长着零散的距瓣尾囊草。工作人员王志清介绍,花期是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冬季开花的植物很少,距瓣尾囊草不仅在冬季开花,而且花期也很长,实属少见。
省林业厅、省环保厅、市政府高度重视对距瓣尾囊草的保护工作,以防止老百姓滥采乱挖。去年1月,省环保厅和绵阳市政府共同组织了《江油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方案》评审会。在省环保厅、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对1529株距瓣尾囊草进行了抢救性保护迁地移栽。“之所以选择新春乡景台村移植,是因为之前已有79株距瓣尾囊草在此生长,证明其肯定能够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王志清说,现已有85%以上的距瓣尾囊草植株长出了新叶,迁植植株存活情况较好。
三种方式种植距瓣尾囊草
在半山腰,一块空地里摆满了白色的小塑料盆和篮子,原来这里是人工繁育试验地。试验地上空是一层遮阳网,有的土石种植的盆里露出不少新芽,而有的纯土质种植的盆里却没看见距瓣尾囊草的影子。
王勇说,这是分两处进行人工繁育试验,100余个塑料篮和1200余个塑料盆分别种植。其中,1200余个盆中又分成三种方式进行实验种植:一种是纯土质种植;第二种用50%的纯土质加50%的风化岩石种植;第三种用25%的纯土质加75%风化岩石种植。“我们定期浇水,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王勇说,从目前来看,风化岩石越多的盆子里距瓣尾囊草存活率越大,生长也越快。
“我们知道这种草是‘植物界的大熊猫’,不会对珍惜植物进行滥采乱挖,更不会让牛羊进出踩踏,成立了保护点。”当地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去年4月,通过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投资50万元的距瓣尾囊草抢救性保护项目,在专家组的严格要求下有序展开。在峭壁上搭建脚手架,将距瓣尾囊草取下,尽量保持原有的老土和岩石,精心包装,谨慎搬运至新春乡景台村进行种植。同时采集了9000粒距瓣尾囊草种子,其中5000粒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000余粒供成都理工大学搞科研,剩下的3000余粒计划在新春景台村直接播种。
“失踪”80年后再现江油
据文献记载:1925年,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J.F.Rock(约瑟夫·洛克)来到江油,在涪江上游首次发现距瓣尾囊草,并采集活体植株标本(标本现保存于美国),在当时植物学界引起轰动。1929年该种植物被命名为Urophvsarockii,中文翻译成“距瓣尾囊草”。距瓣尾囊草习性较为特别,每年冬季开花、夏季进入休眠期、秋季萌芽。距瓣尾囊草因其蓝色花瓣上有“距”而得名。
从这以后的80年间,国内外再无学者采集到这种植物。80多年间,为寻找距瓣尾囊草,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曾先后两次派专家深入涪江峡谷,希望找到活体标本,但都未如愿。直到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李春雨,在绵阳武引二期工程库区的施工现场大桑园,意外发现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物种——距瓣尾囊草,数量为1529株。
2005年被列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10年11月,这一植物被正式列入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名录,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
据了解,尾囊草是毛茛科尾囊草,属植物,自然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目前在世界上仅存尾囊草和距瓣尾囊草两种,而距瓣尾囊草十分罕见,是珍稀濒危植物,仅在江油涪江上游才有分布,因其蓝色的花瓣上有“距”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