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养老传统美德,发挥敬老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营造关孝老爱亲、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按照《关于开展江油市2016年度“十佳孝星”推荐评选活动的通知》(江委宣〔2016〕94号)的安排,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江油市2016年度“十佳孝星”推荐评选活动。
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共有46个单位推荐孝老爱亲先进人物64人。9月21日,经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明办、市老龄办、市文联、市妇联、团市委、市广播电视台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评选组认真评审,评选出江油市2016年度“十佳孝星”候选人10人,他们分别是张秀芳、鲁尧军、李洪、王凤英、叶开碧、王开华、李春梅、尤小红、王向英、何秀莲。
江油市2016年“十佳孝星”候选人简要事迹
王凤英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雁门镇)
王凤英,女,38岁,江油市雁门镇斑竹园村人。
在许多人眼中,王凤英命运多舛:丈夫的意外早逝,使她必须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两个幼女,照顾两个老人的责任。但是,她并没向命运低头与屈服。
2007年6月20日,王凤英的丈夫刘国玉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当这根曾经撑起家庭的顶梁柱倒了的那一刻,王凤英崩溃了。看着两个幼小的孩子,看着这个残缺不堪的家,她该怎么办?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迷茫与无助。见到儿媳整日笼罩在阴霾之中,王凤英的公婆提出帮她一起扶养年幼的孩子,陪伴她度过了那段最黑暗的时光。
现在两位老人都已近古稀之年,体力、身体健康大不如从前,公公患上了颈椎病,婆婆有腰椎间盘突出、晕病。王凤英为了撑起这个家,不让公婆继续奔波,她每天起早贪黑,在家附近的幼儿园打工,即使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她都从来没有抱怨过,咬咬牙,又继续忙着……辛苦打工的她时常牵挂着在家中的公公婆婆,只要工作一做完就立即返家,生怕两个老人独自在家,病痛加身有个什么闪失。多年来,在王凤英的细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心情愉悦。
现在,王凤英一家人靠着她在幼儿园打工的每月1300元,外加上国家的低保补助每月150元艰难的生活着,两个孩子读书需要钱、父母生病治疗需要钱、一家人吃喝拉撒也需要钱......周围邻里见她辛苦,劝她再婚,找个人一起分担。也有不少人牵线做媒,希望能帮她再继一份好姻缘。可是,当别人提出只愿意要她和孩子、不愿她带上公公婆婆时,她总是不假思索地说:“那就算了吧!”。别人说她太傻了,可就是这个执着的“傻媳妇”,为了能让公公婆婆安享晚年,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她至今坚守着那个属于她自己的家。
何秀莲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枫顺乡)
何秀莲,女,今年60岁,江油市枫顺乡夏村四组人,31年如一日地把嫂子当作亲娘一般照顾。
31年前,29岁的何秀莲和丈夫董兴全刚刚诞下二女儿,董兴全的哥哥董兴林便去世了,留下了时年已经62岁的嫂子陈桂兰一人。帮嫂子料理完哥哥的后事后,考虑到嫂子年龄大了,无人照顾,何秀莲便同丈夫商量,把嫂子接到家中照料,这一照料就是31年。
在何秀莲的精心照料下,嫂子陈桂兰的身体保养得很好,同村的老人都羡慕地对陈桂兰老人说:“你真是有福气呀,有这么好的一个弟媳妇!”陈桂兰总是自豪的说:“我虽然没有任何子女,但这个弟媳妇对我比女儿还孝顺呢!”。
如今,93岁的陈桂兰身体依然健康,三十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嫂子从没红过脸。通过她的耳濡目染,何秀莲的儿女也都很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婶子、时常给婶子捶背按腰、讲小故事给婶子听。
何秀莲对“孝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认为孝顺不仅仅是让老人吃好穿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气顺、心情好比什么都重要。孝敬老人无需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孝心、爱心像涓涓溪水,不断滋润老人心田。何秀莲以31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对敬老爱亲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
叶开碧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老龄办)
在滨江湿地广场,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妇女搀着双眼失明的丈夫散步。她就是今年45岁、家住江油市中坝镇滨江社区的叶开碧。
叶开碧的丈夫文国少年时期不慎双目失明,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亲友的帮助,开了一家面店,为居民提供干面、水面。叶开碧在与文国母子相处的过程中,觉得他们善良、厚道,于是与文国喜结连理。
1993年,因为家里经济拮据,叶开碧决定到南宁打工挣钱。当时,邻居和熟人都认为一个残疾人放老婆到沿海去打工,好不容易娶到的“凤凰”肯定要飞了。邻居的议论,亲友的劝说,令文国母子很是为难,但也没停下为叶开碧出门打工做准备。一天凌晨,天还不亮,婆婆、丈夫、还有五岁的女儿,带着深深的眷念一齐送媳妇叶开碧赴广西打工,没想到不到一会叶开碧就去而复返,满脸泪花地说“我走到半路时,一直在想:老公,一个残疾人,女儿才五岁,婆婆年事高、又有高血压、又是骨质增生,这怎能让我放下这个家啊!怎能放得下婆婆、丈夫和女儿啊!”
家境本来就拮据,加上婆婆年老多病,丈夫双目失明,又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女儿读书又费用不少,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在了叶丽身上。她没有在婆婆面前叫苦,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她身兼数职,多处打工,常常是在一处下班后,迅速赶到下一处干活,回到家后还要照顾一家老小。20多年来,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用勤劳、善良撑起了一个家。
李春梅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长城办事处)
人们常说,家庭中最难处的莫过于婆媳关系。然而,在江油市长城办事处西坪社区,有一位长期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的好儿媳,在当地被传为美谈。她叫李春梅,今年42岁,江油市三合镇劳坪村人。
李春梅的丈夫唐琥琳因右侧肢体终身残疾,一直没有工作,儿子正在上初中,需要人照顾;现年70多岁的公公唐玉泉,身患高血压、小脑萎缩等多种老年疾病。2011年,年近70岁的婆婆杨明华因脑溢血,中风导致全身瘫痪,她既要张罗残疾的丈夫、多病的公公和年幼的儿子的生活,又要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担。
5年多来,她每天早上5点过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室内卫生,接着给婆婆倒屎倒尿、洗脸、刷牙,煮早餐,服侍婆婆吃早餐,安顿好一切后,她再忙其他活计。吃完午饭后,她总是先陪婆婆聊聊天,然后再去做家务。晚上,要等儿子下完自习、婆婆睡着后,她才能够休息。五年如一日,不管多累,她未曾有过抱怨和厌倦。她的家总会给人一种干净、整洁的印象。屋里闻不到任何异味,一点儿也看不出家里有个瘫痪在床的病人。就这样,在李春梅五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说话也逐渐有些清楚了,胳膊也勉强能够活动了。瘫痪在床5年的婆婆,在李春梅无微不至的照料与陪护下依然精神焕发。
鲁尧军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大康镇)
鲁尧军,男,大康镇星火村人,现年48岁,妻子在外务工,儿子今年刚初中毕业在外学徒,其母汪万英于今年5月去世,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鲁尧军充分体现了为人子的责任与担当。
母亲汪万英十多年前因病瘫痪在床,妻子身材瘦小不能帮助老人翻身,主动提出外出务工,承担起整个家庭收入来源的重担;而鲁尧军就留在家中照顾母亲。每天,他要多次为母亲翻身、擦洗身子、喂饭喂水。虽然很高兴儿子能照顾自己,但老人心疼儿子,还是劝他外出务工照顾家庭。但鲁尧军总是安慰母亲说:“妈,你生我养我那么多年,吃了那么多苦,我现在应该照顾你。只要能够减轻病痛对你的折磨,我心里就舒坦。”平日里,鲁尧军担心母亲感到孤单寂寞,他就将电视搬到母亲卧室,陪母亲一起看她最爱的川剧;他经常邀请母亲的一些老姐妹到家里陪母亲聊天、讲讲村里的事情,让母亲乐一乐。为了让母亲保持快乐的心情,鲁尧军把家里的窗帘、桌布、床单全部换成母亲喜欢的亮色,让母亲能每天身处自己喜欢的环境。他总是说“陪着妈妈,能陪多久是多久,陪着妈的儿子才是幸福的儿子”。
母亲去世前的最后几年已不能控制大小便,鲁尧军随时准备着为母亲更换的纸尿裤。为了不让母亲长褥疮,每隔几小时就要为母亲翻一次身,每天早晚给母亲按摩背部、搓揉手脚……说到鲁尧军,村中人都夸他孝顺。
王开华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八一镇)
在江油市八一镇天台村四组,56岁的王开华是一位相貌平平,身材偏瘦的女子,邻里一说起她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患病婆婆的事迹时,都是赞誉一片。
十一年前的冬天,王开华的婆婆因为中风不省人事、全身瘫痪、大小便失禁,王开华主动担负起照顾婆婆的重担。王开华连续十年毫无怨言地为卧床不起的婆婆端屎端尿、洗澡擦身。为了保持老人的卫生,她专门准备了3套被褥,轮番地为婆婆拆洗更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王开华每天顶着寒风去河边洗换下来的被套、衣服。为了唤醒婆婆,她每天给婆婆按摩、讲话,经过王开华十年的坚持和长期的治疗,婆婆终于睁开了眼睛眼。
婆婆醒来后,王开华继续为婆婆做后期护理,她每天搀扶着婆婆锻炼,今天走几步,明天走几十步,后天走上百步,帮她一点一点恢复。一年后,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已能够勉强自行行走了。
可是,婆婆82岁时再次中风,无论是治疗还是护理的难度都大大增加。王开华依然不怨不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婆婆。十几年来,王开华生活的全部几乎就是照顾患病的婆婆。在她悉心照料下,患病卧床不起的婆婆精神饱满、思维清晰、衣衫整洁。王开华无怨无悔用一颗尊老、敬老和爱老的孝心,照顾着中风的婆婆,使这个家庭处处充满着温情与和谐。
王向英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长城办事处)
王向英,女,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江油市长特四厂长山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
1992年,对于邬善乐、邓俊两位老人和王向英来说是不幸的一年——家里的长子、王向英的丈夫因突发高烧导致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去世,丢下了妻子、年仅3岁的儿子、老父老母和一个智力障碍的兄弟。这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那年才28岁的王向英。
24年来,王向英作为家里唯一的全劳力,她就像铁人一样,一边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一边要悉心照顾公婆和小叔子、一边还要辅导和教育儿子。今年81岁的公公邬善乐患有类风湿等慢性病,行动不便;73岁的婆婆邓俊也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去年更是因右脑梗阻导致轻微中风,右半身麻木无知觉,行动不便;小叔子年幼时因发高烧导致智力障碍,52岁的他智力如3岁儿童一般,又因两次意外摔倒导致无法正常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王向英就带着儿子一直陪伴在公婆身边,把公婆、小叔子当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照顾日常起居,再苦再累也从未有过怨言。不仅如此,每逢节假日,不管工作再忙、时间再紧,如果两位老人身体条件允许,她都要抽出时间陪公婆去周边旅游、散心。
她的一举一动感动着家人、打动着邻居,大家都说这样的儿媳是世上最难找的。婆婆邓俊说:“这么年来,多亏儿媳撑起这个家,让我们能够安度晚年,我们知足了!”。
尤小红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九〇三医院)
尤小红,女,28岁,九〇三医院护士,9岁那年因父母离异,她和时年51岁的父亲相依为命。
为了得到对她的抚养权利,“净身出户”的父亲开了一个修理铺,她每天放学回家就在铺子里帮忙,闲来无事时,父女俩便在店铺前休息,她总会给父亲锤锤背、掏掏耳朵,做父亲的开心果,惹得路过的街坊都会跨上几句。生意不景气,9岁的她看到父亲唉声叹气的样子,萌生了帮父亲减少负担的想法。因为年纪小不能打工,她就利用暑假摆烧烤摊,洗刷、切片、穿串、生火、摆摊……一个不满10岁的小女孩踩在凳子上摆烧烤摊,街坊邻里、路过的行人总是一副惊讶和赞许的表情;利用寒假去批发风筝、气球、荧光棒等叫卖,有一次收到一张百元假钞,为了不让父亲难过,委屈的她不敢告诉父亲,躲一边大哭。直到初中毕业,每年的寒暑假她都这样攒足学费、给父亲减压。初中毕业后,到了用工年龄的她,开始通过利用寒暑假打工补贴家里。
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在绵阳参加了工作,同年12月父亲病重需要手术,看着年迈父亲在病榻上孤独无助的痛苦表情,她决定辞去工作回到江油照顾父亲。2011年夏天父亲再次住院做手术,在医院上班的她,上班也在医院,下班也在医院,上班、照顾父亲连轴转。
2012年父亲再次患病,只有85斤的她硬是把130多斤的父亲从五楼上背下来送去就医,开朗的她,还和父亲开玩笑:“多锻炼身体,再这么重下去就背不动啦。”病情得到控制后她把父亲接回家里休养,一有空闲时间就到处去给行动不便的父亲借感兴趣的书读。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她还自学相关知识,给父亲做理疗、复查、配药,父亲在她的照顾下病情日益好转。
有人问她,这一路走来你累吗?她总是笑笑说:“我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嘿嘿!”。
张秀芳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东安乡)
张秀芳,女,1963年7月生,江油市东安乡银匠沟人。1992年冬,她的婆婆曾学秀因病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她与丈夫刘刚元带着婆婆四处求医,原本幸福的家庭从此负债累累。经多家医院确诊无法复明后,张秀芳决定让婆婆回家休养,从此悉心照料起婆婆的日常生活。
婆婆由于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连最简单的走几步路也需要人牵引。24年来,张秀芳每天给婆婆擦洗身子、洗脸洗脚、梳头喂饭、擦屎接尿、洗衣换被,从不嫌脏,也不嫌烦。夏天带婆婆乘凉散步,冬天带婆婆晒太阳摆龙门阵,哪怕农忙时节,她也先把婆婆安顿好再去地里忙农活。在她的悉心照料下,82岁的失明婆婆仍长期保持着衣着干净、精神焕发。对张秀芳来说,悉心照顾婆婆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为了照顾好婆婆,张秀芳无法外出打工挣钱,整个家庭生活因此更加拮据。如今三十多岁的儿子还没处到对象,这给她增添了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安。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她对婆婆的照料,反而更加体贴地照顾好婆婆的饮食起居。为避免婆婆产生误解,她内心的苦衷从不在婆婆面前表露,展现的全是阳光、幸福的一面。闲暇时她总是轻声细语地陪婆婆聊天、讲故事,还经常给婆婆改善生活,变着法给婆婆做好吃的。一日三餐她总最先给婆婆做了喜欢吃的饭菜后,才做自己的饭菜。每次上街赶集回来总会给婆婆带喜欢的营养品和零食,婆婆高兴得乐开了花,虽双目失明,却仍然过着幸福的晚年。全村人都夸张秀芳是个孝顺的好媳妇,是东安乡孝老敬亲的模范。
李洪事迹材料
(推荐单位:江油市老龄办)
李洪,男,今年43岁,四川盐亭人,江油一中高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李洪的两个姐姐均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价不好。由于姐姐常年在外打工,父母便随他住在一起。李洪的父母身体欠佳,父亲患有肺气肿,长年离不开药,一年难得下几回楼。李洪每天下班便给讲给父亲讲外面高兴的事,让老人高高兴兴,好吃的好喝的都给父母准备着。
然而更不幸的是,2008年冬的一个夜晚,家住盐亭的岳父胡德荣突然脑溢血,被连夜送到县医院。李洪半夜打出租车,从江油赶往盐亭老家。岳父经过抢救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口齿不清,瘫痪在床。岳母年事已高,突然发生了这样的事,六神无主。而远在广东打工的小舅子不能及时赶回来,李洪便成了全家人的希望。他补齐了欠医院的药费,并不断地安慰岳母,让她放心。那些天他在病床前为岳父“擦、洗、换、倒”,服侍病人。由于担任高三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没几天李洪便回到学校,星期天和节假日他总是奔波在江油、盐亭两地去看望岳父。岳父家需要的生活用品,他总是尽量满足。就这样,父母和岳父岳母共4位古稀老人,全部由李洪一家照顾。夫妻俩艰难地支撑这个小家。
2013年和2014年,岳父再次出现病危,他都在病床边忙前忙后,直到岳父病情减轻。有人说,你岳父家不是没有儿子,你又何必操那么多心,还花钱买东西呢。可是他总是说:“养儿当知父母恩。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岳父岳母饿着。”一晃就八年多过去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岳父虽然瘫痪在床上,但大脑清新,能够看电视,能够与人正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