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 李白专题 > 李白素材 >

江油李白纪念馆解说辞(解说词)

[江油李白故里网] 日期:2016年11月8日4891作者: 来源: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

尊敬的游客,欢迎来到江油李白纪念馆
李白纪念馆大门
江油是伟大诗人李白的故乡,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就生长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四年,故乡的风物人情孕育了李白的盖世才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全世界流传最广的诗歌,正是诗人李白乡情的真挚流露。
“古今尊国士,中外仰诗仙”,李白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修建的。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命名为“四川省李白文化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同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筹备于1962年,1978年破土动工修建,1982年10月建成开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多平方米。如今,李白纪念馆已经建设成为了集文博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宣教、文化交流、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李白专题博物馆。
“5.12”汶川特大地震,李白纪念馆遭受严重破坏,三分之二的建筑拆除重建。建筑和基础设施由河南省援建,陈列布展和园林景观由中央财政灾后重建资金重建。2011年5月8日完成重建重新向游人开放。
     大门匾额上“李白纪念馆”五个大字和门前楹联“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化活动家郭沫若先生于1963年为纪念馆题写。这幅对联不仅精炼浓缩的概括了李白的豪放不羁、潇洒浪漫和脱俗雄才,也将李白的政治抱负融入其中,是李白廉政精神的有力写照。
   李白纪念馆的建筑为仿唐风格,雄浑壮丽,风姿飘逸,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特点。而园林则采用中国传统文人园林风格,结合川派园林特点,融合李白诗歌意蕴,疏密有致,清新灵动,于自然中见匠心。
纪念馆的每一栋建筑的名称都跟李白有关,两边的花雨和香云轩就是以李白诗《寻山僧不遇作》中的“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二句中的“香云”、“花雨”命名。
李白故里照壁
前方照壁上的“李白故里”四个大字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5月为江油题写的。
旁边耳门的对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是张爱萍将军题写。这些题字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李白故里的亲切关怀和对李白文化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明天,深情阐述了“伟大中国梦”,要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发扬廉洁勤政、坚守“人间正道”。这也是李白纪念馆弘扬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白故里胜迹图
照壁后方的雾山石刻是江油的一种民间工艺,它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清代末期,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石采自江油国家地质公园观雾山,此石漆黑如墨,温润如玉。这幅“李白故里胜迹图”雕刻有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乾元山窦圌山等二十余处江油胜迹,是由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邓文先生率领其弟子花了半年时间才雕刻完成。地震导致“雾山石刻”制作室、展示场所及大量作品损毁,损失比较严重,但这面照壁却保存完好。下面我们继续参观。
太白堂
前方的太白堂是李白纪念馆主要纪念设施之一,为唐代殿堂式风格。它采用了中轴对称结构,宽大的台基,巨大的歇山式屋顶,风姿飘洒的重檐,流畅舒张的起翘,优美的屋面曲线,体现出中国唐代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大的风格。唐代的建筑和诗歌一样,都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产物,古朴庄重、宏伟瑰丽,充分展示了恢弘昂扬的盛唐精神。这两棵古桂花树,都已有两百年的树龄,桂花是中国文人园林代表性树种,具有“蟾宫折桂”之美意,它与石狮、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园林艺术相辅相成的和谐之美。
“太白堂”的匾额是胡耀邦同志在一九八五年题写的。堂前的一对石狮高4.2米,重9吨。是本地艺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左右所雕刻,雕工细腻、气势雄伟,为典型的南派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原安放在江油市境内的新安乡,文革期间,老百姓为保护石狮完好,将其沉入堰塘,文革结束后又重新被打捞起来,1982年李白纪念馆开馆时,特地运到主题建筑太白堂前。这对石狮不仅增加了殿前的雄伟形象,也体现了老百姓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高尚情操,对青少年有良好的启发和教育。
堂内的李白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先生创作。像为白铜铸造,李教授在讲述他的创作感受时说:“李白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李白,他的具体样子不可确定,但他的精神气质在所有人心目中却是一样的。我要创作的不是李白的外表,而是李白的精神。”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李白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又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更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飘逸浪漫。雕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挺直的腰身,扬起的下颌,精细张扬的胡须,似笑非笑的嘴唇,都展现出李白独有的人格特征,而被完全虚化处理的眼睛则给人留下了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探寻描画自己心目中的李白。关于李白的眼睛为什么处理,李象群先生解释说,一方面是为了不过分写实,以留下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认为,诗人也好、艺术家也好,他们都不是用眼睛在审视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灵魂。
太白堂四周的汉白玉浮雕艺术墙,共计293平方米,由 22 块画面拼接而成,每块高8.3米,宽 1.65  米。李白一生广游名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浮雕墙按东南西北的方位,以代表性符号浓缩了中国名山,每幅浮雕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逶迤不绝。我们站在李白雕像边环顾四周,但见祖国的大好河山巍峨起伏,李白宛如站立在群山之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太白堂表现了伟大实现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李白像与浮雕墙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人心潮澎湃,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充分陶冶情操,感受李白文化的魅力。
青莲池
走出太白堂向左方看,青莲池对岸那栋高耸的楼阁叫做归来阁。
青莲池中的李白雕像是表现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的情景,他举目远眺,飘逸潇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正如诗人高洁、正直的品格。前面“飘然亭”匾额是集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字而成。青莲池雕像、飘然亭、归来阁,形成了一组含义关联的景观——太白飘然去国,故里深情盼归。看完青莲池,我们到前方去参观杜甫堂。
杜甫堂
杜甫堂是重建中新增建筑。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生于公元712年,770年逝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李白与杜甫是情逾生死的好友,而李白故里江油地震灾后重建则是由杜甫的故乡河南对口援建,历史在这个时刻出现了巧合。杜甫堂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两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光辉地位,更是永恒的纪念了河南人民无私援建,江油人民感恩怀念的深情厚谊。
堂前古银杏已有千年树龄,根茎虬然,枝叶繁茂,具有极高的自然审美和园林审美价值。
故园情
参观完杜甫堂我们回转身沿青莲池到故园情参观。
现在我们右边的这个院落就是“故园情”。“故园情”三字出自李白的名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客居洛阳的时候,一天夜,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不觉勾起了一阵乡思,便写下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以表达他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园内的建筑为唐代园林建筑的风格,精巧玲珑,错落有致。乍看无章可寻,实则无处不呼应;虽出自人工,却宛若天成,体现了唐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
太白书屋
太白书屋是园内的主体建筑之一,太白书屋匾额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题写。这里的陈列主要是关于李白生平事迹的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长庚,又号青莲居士,公元701年生于江油,死于公元762年,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他在《赠张相镐二首》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同时据史料记载,他和当时唐王朝的统治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魏晋十六国时西凉国的君主,梁武王李暠,李白是李暠的第九代玄孙,而当时的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则是李暠的第十一代玄孙。李白的父亲名字叫做李客,在他父亲之前的四代祖先曾经把家迁去了西域的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直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客心思归,于公元697年定居于江油的青莲乡,大家看到的这个地方就是李白的家,到宋代废为寺庙。由于李白的祖籍是甘肃的陇西成纪,所以,就将此地命名为“陇西院”。。
李白生平——生长蜀中
下面我们进入李白生平陈列的第一个单元《生长蜀中》。
左边的展板上是李白在四川的部分遗迹。大家看到的“漫波渡”是青莲盘江上的一个渡口,过去叫做“蛮婆渡”,为什么叫“蛮婆渡”呢?因为江油过去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妇女经常来到这里劳作,“蛮婆”就是对她们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据专家考证,李白的母亲就是一位少数民族的女子,她十分勤劳,经常来到江边浣纱,有一天,她又去浣纱,突然一尾红鲤鱼跳到她的篮子里,她将鱼带回家煮着吃了,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的长庚星入怀,不久后她生下了李太白。后来人们为了表达对李白母亲的尊敬,便将“蛮婆渡”更名为“漫波渡”。
粉竹楼,是李白的妹妹月圆的闺房。月圆才貌双全,在哥哥离开家乡后,她的未婚夫也去世了,于是她就终生未嫁,留在家中侍奉双亲。每天的早上和晚上,她把洗过脸的脂粉水从窗外泼出,年长日久,窗外的竹子便敷上了一层白粉,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此地称为“粉竹楼”。
李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他天赋过人,五岁时就能作诗;十岁就开始遍览诸子百家;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他写的文章据说已经超过了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当时附近已经没有人可以作他的老师了,于是他就来到了大匡山大明寺埋头苦读。这就是大匡山的远景。在这期间,他还拜见了对他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人——赵蕤。赵蕤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写了一本《长短经》,书的内容主要是讲怎样治理国家,教化君臣官吏,被称为“历代政治创意与谋略之集成”,赵蕤也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承接先秦和宋明之间的代表人物。皇帝唐玄宗看了他的著作之后非常欣赏,便下诏请他入京做官,但赵蕤辞而不去,所以人称赵征君。李白拜赵蕤为师,习纵横之学,谋帝王之术,从此,李白树立了“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政治思想。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临行时他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写下了《别匡山》,诗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就这样他从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乘船东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乘大江出夔门,扬帆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李白在蜀中一共生活了二十五年,这是他的政治理想和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龙安知府蒋德均在李白曾经读书十年的大匡山修建了“匡山书院”聘请致仕回乡的前湖南布政司,剑阁人李榕做山长,也就是校长。匡山书院建于大明寺旁,依山势而建,鼎盛时期拥有房舍百余间,学生千余人,可谓盛极一时。这块“匡山图志碑”绘制的就是“匡山书院”当时的情形。
这头石牛,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头石牛过去并不放在这里,而是在距李白家不远处的一个叫石牛沟的地方,李白小时候经常和小朋友们来到这里玩耍,有一天,小朋友对李白说:“李白,你是神童,那你给这头石牛写一首诗吧!”李白便吟道:“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牛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两块为北宋时期的碑刻,一块为《唐李先生彰明故宅记》,为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所刻,另一块为《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所刻,皆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两块碑的碑文记载了很多关于李白在江油的情况,《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记载了少年李白曾经在江油的大匡山读书学剑,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唐李先生彰明故宅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岷山之精,上为金星。母也梦胁,先生以生。”讲的就是“浣纱得鲤”的故事。





微信关注不迷路
本文网址: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1941
相关阅读 江油李白故里网 投稿邮箱:tg@libaiguli.com.cn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邮编:621700 区号:0816|友情链接/建议/投稿/客服:QQ 9090469|邮箱:admin@libaiguli.com.cn
libaiguli.com.cn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