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 江油概况 > 江油简介 >

三线建设对江油经济社会的深远影响及意义

[江油李白故里网] 日期:2016年9月27日785作者: 来源: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

  提要: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的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江油境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属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40多个,使江油逐步建立起了冶金、能源、机械、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深刻影响推动了江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全面促进了江油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新时期,江油如何充分利用三线建设奠定的坚实基础,抢抓机遇,重返四川经济强市行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上,江油是一个典型的农耕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商贸发达,但工业几乎为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江油境内投资建设了一批工业企业,初步奠定了建材、冶金、机械制造、电力工业的基础,1956年建成通车的宝成铁路纵贯全境,1958年江油境内大办钢铁遗留下了大量建厂用地、厂房、生活用房和初步形成的交通网络,这些都为三线建设选址江油打下了建材、装备、能源、交通基础。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自70年代末期,江油境内先后建设了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属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单位40多个,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国防军工科研优势,把一个偏僻的西北内陆小城建设成了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逐步建立起了冶金、能源、机械、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冶金、能源、建材基地,深刻影响推动了江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全面促进了江油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上世纪80-90年代,凭借三线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江油成为全省的工业大县、经济强县,财政收入占绵阳市9个县市区的1/4多,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成为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后来,随着三线建设企业的调整、合并、迁移、转产、关闭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江油的经济大幅下滑,被挤出了全省“十强县”。三线建设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江油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过分依赖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江油经济已远远落后于省内许多县市区。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如何充分利用三线建设为江油奠定的坚实基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江油三线建设的基本情况
  四川省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最重要的地区,而江油又是国家在四川省选址布点的重点地区之一,是三线建设的重大受益者之一。三线建设之所以选址布点江油,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条件符合三线建设的布点要求。境内气候温和,水量充沛,粮食、蔬菜等物产丰富;山地、平坝、丘陵地形均有,远离大城市,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布点的要求;加之宝成铁路纵贯全境111公里和地方公路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为国家在江油兴建工业企业,开发利用江油自然资源,提供了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
  (二)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三线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建材、装备、能源基础。“一五”期间,国家根据江油境内有丰富、优质石灰石矿资源的条件,在明镜乡投资建设了年产水泥70万吨的大型水泥企业——江油水泥厂,并由此带动了地县水泥工业的发展。1958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央和省在江油投资建设了江油钢铁厂、四川矿山机器厂、江油发电厂等工业企业,初步奠定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力工业的基础,为三线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建材、装备、能源基础。
  (三)1958年江油境内大办钢铁,为三线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布点江油提供了便利和初步的交通网络。1958年,四川省委、绵阳地委动员组织罗江、遂宁、中江、射洪、三台、江油六县民工29万多人,于当年8月至10月,先后开赴江油西北山区砍树烧炭,凿井采矿,建土炉炼铁。先后在马角、江村、厚坝、小溪坝、劳坪坝、雁门、永平、武都大康等地建设铁厂,共建33立方米高炉2座,15立方米高炉8座,8立方米高炉4座。省属江油钢铁厂在中坝建设255立方米高炉4座,厚坝分厂建设55立方米高炉1座。由于江油境内铁矿石分布零星、含铁品位低,炼铁成本高,加之农业上出现严重困难,1961、1962年,县境所有铁厂相继停办,职工返乡务农。在大办钢铁期间,因建厂矿和生产需要,江油的城、镇、乡之间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一些厂矿修建了一定数量的厂矿自用公路,特别是部分停办厂矿留下了大量的建厂用地、厂房和生活用房。这些都为国家最终选址在江油建设特殊钢生产企业奠定了基础。
  江油的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78年基本完成,13年间,国家、四川省、绵阳地区选址在江油境内新建、扩建的企业主要有:
  冶金:长城钢厂总部及一、二、三、四分厂、涪江钢铁厂、西南金属制品厂
  电力:江油发电厂
  建材:江油水泥厂、马角水泥厂、绵阳地区水泥制品厂、东兴机砖厂、七O砂厂
  机械:四川矿山机器制造厂
  石油:川西北石油矿区
  科研:六二四研究所、九O九地质大队
  化工:四川农药厂(江油钛厂)、马角磷肥厂、雁门硫铁矿
  食品:江油茶厂
  物资储备:四三八处、二五五处
  交通:成铁马角机务段
  上述企业基本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5亿元,为江油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国防军工科研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江油工业的发展。仅以1963年和1980年江油县工业总产值统计为例:1963年,中央、省、绵阳地区所属企业工业总产值为510.12万元,县属企业工业总产值为676.2万元。1980年,中央、省、绵阳地区所属企业工业总产值为43714.24万元,是1963年的86倍,而当年县属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484万元,也比1963年增长了5倍。
  二、三线建设对江油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三线建设不仅为江油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强大的国防军工科研优势,大大促进了江油的经济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善了江油的基础设施,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促进了工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现代化工业体系初具规模
  1949年,江油境内有私营工业企业65家,工人457名,生产生铁、原煤、火砖、青瓦、铁锅、日用陶瓷、轻革、重革,机制纸和纸板及原料、皮鞋、布鞋、棉布、食用植物油等。另有家庭作坊式手工业企业1228家,3000多人,从事造纸、印刷、调料、粮食、食油、糖果、白酒、丝烟、棉线、棉布、服装、铁木农具和鞭炮香蜡加工生产,产品涉及纺织、缝纫、机械、建材、化工、冶金等20多个行业,年产值仅161万元(1957年价),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解放后,通过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集体化改造,先后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一五”末期,全县共有地方国营工厂7个,职工1041人,年产值1447万元。1960年,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到190家,总产值2457.1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37%。1966年,全县工业企业增加到285家,年工业总产值达7225.23万元。1976年,全县工业企业142个,工业总产值19365.52万元,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1365万元。1980年,全县有全民、集体工业企业287个,工业总产值53656万元,其中县属工业总产值8620万元。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增至464个,形成以冶金、能源、建材、化工、机械、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117098万元(1980年价),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4%,是1949年工业产值的171倍,其中县属工业产值31522万元。
  三线建设使江油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转变为工业大县,重工业从无到有,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县属工业的发展,建成了以钢材、建材、能源和机械工业为“四大支柱”,轻纺、化工、食品等10大门类45个主要品种,全面发展的新兴现代工业城市,为江油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了交通建设和运输的发展,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依托既有的交通基础,为大力支援三线建设,江油的交通建设和运输业在上世纪60-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有力地推动了江油经济的发展。
  1.公路建设
  1949年,江油境内仅有27条区、乡小道,县内公路总长31.5公里。截至1987年,全县有省道公路4条67公里,县道公路6条126.8公里,乡公路6条374.2公里,村道公路201条1255.7公里,厂矿专用公路12条87.7公里。
1958-1987年间,在总长87. 7公里的12条厂矿专用公路上,共建有10座公路桥,总长342米。
  2.铁路建设
  1952年7月,宝成铁路开始动工修筑,路经江油县境内7个区、15个乡和彰明县境内3个区、5个乡。1954年5月1日,绵阳至中坝段通车。1955年元旦,中坝至广元段通车。宝成铁路改道工程于1970年7月完工,改线后宝成铁路在江油县境内全长111.379公里,从南到北有龙凤场、彰明、三合、中坝、老坪坝、双河口、报恩寺、小溪坝、厚坝、二郎庙、马角坝、大炉山、斑竹园、马鞍塘等14个火车站。1967年3月,宝成铁路广元至绵阳段实施电气化建设,1970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改用电力机车牵引运行,速度比原蒸汽机车牵引提高27%,提高了宝成铁路的运输能力。1996年7月,宝成复线电气化建设及既有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11月,宝成铁路广元至江油162公里复线电气化开通。建成后的宝成线的年运输能力增加到4000万吨以上。
  截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厂矿专用铁路18条,总长75.87公里,均与宝成铁路干线相接。
  3.厂矿专用变电站
  江油境内转供县属地方负荷的有长钢总厂变电站、长钢四分厂第三变电站、四川矿山机器厂变电站、长钢二分厂变电站、雁门硫铁矿变电站、成都铁路局四里沟变电站。至1985年止,县境内建有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56.118公里,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151.14公里,宝成铁路电气机车高压接触网线路114公里。全县共有各类电压等级的变电站25个,属于工矿企业专用变电站有19个,主变压器30台,属于国家电网管理的公用变电站6个,主变压器13台。
  (三) 促进了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
  随着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从华东、华中、东北等地迁来大量人口,江油境内人口急剧增加,仅1964-1966年,全县人口迁入净增57895人,占1966年全县总人口的9.98%。为解决职工的子女教育、医疗、生活及文化娱乐等问题,各单位修建了众多的职工子弟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店、剧场影院等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加之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江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
  1.中小学教育
  江油境内的厂矿企业创办职工子弟学校始于1956年成都铁路局马角坝机务段创办的职工子弟学校,学校开设有6个小学班,有小学生120人,教职工11人。至“文化大革命”前,先后创办了建材部江油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四川省江油发电厂职工子弟学校,四川省江油矿山机器厂职工子弟学校,冶金部长城钢厂一分厂、二分厂两所职工子弟学校,核工业部八五七厂职工子弟学校。1968年至1985年,先后又创办了长城钢厂三分厂和四分厂两所职工子弟学校,四川省雁门硫铁矿职工子弟学校、四川省江油钛厂职工子弟学校、航空部六二四所职工子弟学校、川西北石油矿区指挥部职工子弟学校、绵阳地区涪江钢铁厂职工子弟学校。至1985年底,江油境内共有地属以上厂矿职工子弟学校14所,小学班222个,有小学生9466人,小学教职工474人。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有高完中10所,初中4所。
  2.中等职业学校
  有冶金厅办的江油钢铁工业学校,建设厅办的江油建材工业学校,气象局办的省气象学校(后改为西南气象学校)。此外,还有省、地以上厂矿所办的技工学校,如长钢技校、矿机技校等。
  3.工矿企业医疗机构
  1966年,县境内有工矿企业职工医院6所,医疗所或医务室34个,病床421张,医务人员578人,为本企业和家属服务。7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的发展,职工医疗单位相应增加。1987年,县境内工矿企业和科研单位有职工医院13个,职业病防治所1个,防疫站1个,卫生所或门诊部64个,保健室或医务室22个,共有医务人员1479人,设有病床967张,当年总诊疗173.69万人次。
  (三) 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江油境内的三线建设单位遍布全县80%以上的区、镇、乡,从三线建设辐射的角度看,三线建设给江油带来的不仅是工业实力的增长,而且还极大地带动了江油的地方经济,包括农业、商业以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57年的10.15%提高到1987年的20.64%,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57年的4平方公里增加到1987年的10平方公里,建制乡镇发展到11个,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三线建设单位有相当一部分远离城市,分散在边远的山区,这些单位给当地带去了新知识、新技术,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场所,拉动了消费,扩大了商品市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三线建设的成就是实现江油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坚实基础
  三线建设极大地加强了江油的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促进了江油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继“一五”和三线建设之后,生产力布局第三次向西部推进,江油要实现重返四川省经济“十强县”的目标,必须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温家宝总理联系点和灾后重建、灾后发展等诸多良机,充分利用三线建设奠定的坚实工业基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特钢新城”,提升江油经济实力
  工业是江油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2010年4月,在温家宝总理的关心支持下,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攀长钢灾后重建项目。“特钢新城”成为江油“工业强市”战略的强力支柱,使江油搭上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头班车。“十二五”期间,江油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围绕攀长钢重建打造中国西部“特钢新城”,发展特钢、装备制造、建材、能源化工、医药食品和新兴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突破5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20户;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0亿元,发展活力极大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群众购买力显著提升。
  (二)建设50万人口中等城市,现代化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工业为主导,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李白文化,增强城市吸引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力度,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到2015年,城市人口和城市建成区面积要分别由2010年的30万人、25平方公里增加到50万人、50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产业支撑力强、李白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功能更加完善、生活更加便利的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同时,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一批卫星城镇的发展,形成中心城区、重点城镇、一般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三)切实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幅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注重民生,切实改善民生。到2015年,实现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倍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6万元和1.16万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巩固和完善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富民和强市的有机统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者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必须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抓住和充分利用好各种机遇,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推动江油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才能最终实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微信关注不迷路
本文网址: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1516
相关阅读 江油李白故里网 投稿邮箱:tg@libaiguli.com.cn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邮编:621700 区号:0816|友情链接/建议/投稿/客服:QQ 9090469|邮箱:admin@libaiguli.com.cn
libaiguli.com.cn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