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国内经济下滑的严峻形势,江油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牢牢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延续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城乡环境有了新提升,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综 合
GDP总量再跃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2.14亿元,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3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22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9%、69.6%和26.5%,分别拉动GDP增长0.6、9.8和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4:50:36。
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对GDP的贡献突出。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22.22亿元,增长16.3%,占GDP的比重为50.5%,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3.8%,拉动GDP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4.24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58.47亿元,增长13.3%。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45.46亿元,增长22.7%。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双突破,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达到177户。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5.52亿元,增长21%;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4亿元,增长20%。全部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4%,拉动GDP增长8.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44.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工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在逆境中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全市以争创“两化互动”示范区和排头兵为动力,以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以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工业化提供坚实的载体,促进“两化”互为支撑、融合发展。全年投入9.6亿元建设工业园区、四个产业带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一园四带”多点支撑、“1+3”产业竞相发展的工业格局已经形成,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重点培育基地”。工业园区辖区规模企业达到88户,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户数的50%,实现总产值223.07亿元,增长17.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8.5%。
重点企业发展加快。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74户,完成总产值270.75亿元,增长24%,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3.2%,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新增规模企业支撑作用加强。2012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2户,完成总产值17.32亿元,增长4倍,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30.6%,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6.4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发展加快。2012年,全市以冶金、建材、能源、机械、食品和化工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完成总产值280.71亿元,增长18%,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86.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94.7%。其中:冶金工业产值147.34亿元,增长16%;能源工业产值23.65亿元,增长8.8%;建材工业产值40.77 亿元,增长15.4%;机械工业产值32.48亿元,增长22.3%;食品工业产值26.66亿元,增长23.6%;化学工业产值9.81亿元,增长3%。
重点监测的七种产品产量“三升四降”。七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是:钢材103.31万吨,增长16.6%;水泥536.65万吨,增长4.2%;酱油4.27万吨,增长29.8%;粗钢16.78万吨,下降2%;发电量53.92亿度,下降3.3%;纱0.62万吨,下降8.8%;布0.3万米,下降9.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12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97亿元,增长29.8%。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6亿元,增长26.1%;实现利税总额32.81亿元,增长38.1%。
建筑业持续发展。2012年,全市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0个,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32.13亿元,下降15.9%,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7.3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3.68亿元。竣工产值21.22亿元。房屋施工建筑面积227.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88.1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4.74万平方米。
三、农 业
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以产村相融互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两个带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村庄风貌提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大市,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成绩斐然,“三农”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选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区)”。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15亿元,增长4.3%。其中:农业产值26.86亿元,增长5.4%,占总产值的比重47.8%;牧业产值25.59亿元,增长3.2%,占总产值的比重45.6%。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3.79亿元,增长4.3%。
粮油种植面积有增有减。2012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55万公顷,增长3.9%。粮食种植面积5.16万公顷。其中:小春粮食种植面积1.80万公顷,下降0.6%;大春粮食种植面积3.36万公顷,增长0.3%。油料种植面积1.65万公顷,增长1.2%;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1.52万公顷,增长1.1%。蔬菜面积(含菜用瓜)1.43万公顷,增长11.4%。
粮食产量实现六连增。2012年,粮食总产量31.89万吨,增产0.9%,连续六年小幅增长。其中:小春粮食总产8.47万吨,增产0.6%(其中小麦6.77万吨,增产1.3%);大春粮食总产23.42万吨,增产1.1%(其中水稻17.5万吨,增产1.1%)。油料总产量4.19万吨,增产4.8%。蔬菜(含菜用瓜)42.2万吨,增产12.6%。
畜牧业小幅增长。2012年,全市出栏生猪70.66万头,增长0.9%;年末生猪存栏52.24万头,增长0.5%,其中能繁母猪9.28万头。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517万只,增长3.4%;禽蛋产量2.25万吨,增长9.8%。肉类总产量8.4万吨,增长1.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29万吨,增长1%。水产品产量1.25万吨,增长5.9%。
林业生态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我市林业工作以“建设生态屏障、实现绿色增长”为主题,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核心,扎实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全年累计义务植树175.5万余标准株,建成绿色通道65公里。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16.8万亩,森林面积194.57万亩,森林覆盖率47.8%。
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大改善。2012年,我市围绕水利改革发展,统筹抓好各项水务工作,推动了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先后荣获全国水保预防监督能力建设重点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四川省水利先进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域灌溉建设试点县等荣誉称号。全年完成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21亿元,完成土石方工程量82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225处,新建防渗渠道286千米,整治改造堤防10.5千米,疏浚河道8.2千米,新建渠道45.3km,整治渠道87.7km,整治山坪塘200座,新建石河堰17道,新建蓄水池94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改善灌面1.4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43万亩;新建农村供水工程6处,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5万人;完成蓄水1.11亿方。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5.54万千瓦,增长10.2%。全年售电量19.3亿千瓦小时,下降7.1%;其中大工业售电量13.45亿元,下降10.8%,农村售电量2.46亿千瓦小时(不包括农村大宗工业用电),增长3.8%。
农业特色产业和园区化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全市加快推进蔬菜、獭兔、粮油、生猪和特色林果产业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引进、培育、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绵阳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家,总数达到45家;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22.08亿元,增长11.5%。新发展专合组织48个,总数达到了230个,实现经营销售收入5.7亿元;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大户3000余户。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覆盖农户面达到了84%。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西屏獭兔产业园、白玉水果产业园、新安农业公园、大康星火村农业产业示范园、武都香葱产业园、河西附子产业园、云集核桃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继续推进绵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2012年,我市重点推进 “一圈三点”建设,新村示范片建设投入2.4亿元,硬化村组道路18公里,硬化水利渠系26公里,实施青莲邀月村标准农田建设3000亩,实施土地整理6215亩,完成了10个新村聚居点改造建设,实施农户房屋风貌改造611户,建成青莲裕光村乡村旅游新农村综合体1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持续增长。2012年,全市以“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为着力点和突破点,坚持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增长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拉动力量,以集中开工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实施打基础、增后劲的项目278个,保持了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良好态势。
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82亿元,增长12.3%。按构成分,基建投资61.08亿元,增长2.3%;技改投资45.59亿元,增长18%;房地产开发投资18.35亿元,增长32.2%;农户投资9.8亿元。
第三产业投资占主导地位。2012年,第一产业投资2.73亿元,第二产业投资55.85亿元,增长39%,占投资总额的41.4%;第三产业投资66.4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9.3%。
房地产开发是投资增长的新亮点。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再创新高,达到18.35亿元,增长32.2%。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60.39万平方米,增长31.8%;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5.02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良好,增速稳中趋缓。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25亿元,增长19.7%。其中104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30.66亿元,增长76.7%,占零售总额的比重29.7%。
城镇消费占主导地位,城乡增幅差距逐步缩小。随着全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商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中心城区商品的集散、辐射功能进一步扩大。2012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2亿元,增长20.5%;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0亿元,同比增长18.8%,城乡消费增幅差距由上年同期的3.5个百分点缩小为1.7个百分点。
旅游业持续繁荣。2012年,全市着力推进李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李白纪念馆和太白公园整合提升、4A级旅游景区通过国检,“李白文化创意产业园”启动策划,成功承办“李白故里·诗意江油2012四川导游大赛”,“李白故居乡村文化旅游节”、“方水枇杷节”和“武都荷花节”闻名遐迩、精彩纷呈。全年接待游客269.89万人、增长19.5%,实现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增长38.3%。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2012年, 全市围绕“加快建设、拓展完善、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的五个交通工作着力点,以构建枢纽为目标,以项目和投资为抓手,推动交通运输跨越发展。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60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366万人;客运周转量83030万人公里,增长9.9%。公路货运量1428万吨,增长15.1%;货运周转量132158万吨公里,增长24.9%。
邮电通讯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5.14亿元,增长9.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3.08万户,下降2.1%。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6.87万户,增长17.8%;农话用户4.39万户,下降5.1%。移动电话用户72.21万户,下降1.1%。国际互联网用户9.01万户,增长21.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双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2.51亿元,增长28.5%;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7亿元,增长29%。财政总支出42.71亿元,增长21.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85亿元,增长11.1%。其中:一般公共管理和服务支出增长2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2%,教育支出增长24.1%。
居民储蓄存款较快增长。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3.16亿元,比年初增加24.74亿元,增长9.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5.82亿元,比年初增加30.63亿元,增长19.7%,快于存款总额增长10.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9.61亿元,比年初增加26.14亿元,增长28%。
人寿保险连年下滑,财产保险平稳发展。全年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29亿元,下降6.5%。其中,人身险2.39亿元,下降11.5%;财产险0.9亿元,增长10.6%。两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2.2亿元,增长4.1%。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和科普惠农稳步推进。2012年,全市争取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个、重大星火计划项目1个、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个,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6个、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个、专利实施项目3个,国家、省共立项项目18个,立项项目资金1005万元。组织申报2013年度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7个。2012年,川矿集团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科普惠农兴村工作全面推进,江油市绿水果品产业协会被中科协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江油市新葆魔芋科普示范基地被省科协评为四川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2-2013学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86所,在校学生97932人,教职工7355人,其中专任教师6030人。其中学前教育(幼儿园)79所,招生6263人,在园(班)幼儿18902人。义务教育:小学73所,招生6312人,在校学生32754人,专任教师2639人;初中27所,招生6410人,在校学生21459人,专任教师172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普通高中3所,招生4970人,在校学生14852人,专任教师748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招生4096人,在校学生9908人,专任教师289人。高等专科学校1所,在校学生7889人,专任教师32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7人。
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我市继成功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后,再获“四川省教育先进县”光荣称号。2012年高考5565人参考,本科上线3642人,上线率65.4%,超绵阳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本科增幅超绵阳平均增幅5.9个百分点,万人上线比达到41.86;9人升入北大、清华;本科上线率、万人上线比居绵阳各县市区第一;中考700分以上高分人数和比率居绵阳市各县市区第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影视事业持续发展。2012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0万余册,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文物藏品及资料7942件。全市有电影院2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4个,广播覆盖率97%,电视覆盖率98.36%。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19个,其中医院19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个,诊所159个,村卫生站380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个。共有床位5887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6405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979人,其中执业医师1638人,执业助理医师417人,注册护士1842人。
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利民,公共卫生服务有力推进。2012年,全市新农合实现“两高一低”的局面,参合人数达到61.47万人,参合率达到99.49%;新农合病人本市就医率94.7%,居各县市区之首;本地住院实际报销比达到63.34%,政策补偿比达到75.3%,高于全省和绵阳平均水平;次均住院费2621.14元,为各县市区最低。卫生宣传报道和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开展卫生宣传和义诊20余次,发放卫生知识宣传资料6万余份,制作卫生成果展板30余块。
大力开展学校体育和阳光体育。全市各类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全年共开展棋类、乒乓球、篮球、田径、武术、跆拳道、足球等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13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全市建成全民健身站点共436个,各乡镇、社区均达到5个以上。全年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个,自建健身路径2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达13.2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12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88.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95万人,非农业人口26.73万人;男性人口45.23万人,女性人口43.4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1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8.54万人,城镇化率为49.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8.91‰,死亡率6.54‰,自然增长率2.37‰,符合政策生育率92.8%。
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6元,增加2972元,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4.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440元,增长14%。人均消费支出14823元,增长17.5%,其中食品支出6241元,增长18.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2.1%。
农民收入增幅回落。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92元,增加1060元,增长14.5%,同比回落6.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4%。其中工资性收入3738元,增长23.8%;家庭经营收入4076元,增长7.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06元,增长13.8%。其中食品支出2202元,增长1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7%。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持续增加。2012年末,全社会单位从业人员(含城镇国有、集体单位和私营抽样)年平均工资31207元,增长18.2%,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5%。其中: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015元,增长12.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4%;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5504元,增长17.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6%。
改善民生抓保障,社保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12年,我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重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开展扩面征缴、完善基金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定点医疗监督检查,有效推进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75万人(含退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3万人(含退休);失业保险参保4.16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1.4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6.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4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236人;就业失业登记239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5%。
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困难群众得实惠。2012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6家,床位3361张。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550张,收养人数350人。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城镇有5617户、951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4885户、2577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5366万元,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为206元和97.1元。城乡困难群众受惠于医疗救助,全年城市医疗累计救助5032人次,发放救助金353万元,人均救助352元。农村医疗累计救助7277人次,发放救助资助金655.74万元(含资助“参合”),人均救助254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新突破。供养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目前全市共有五保供养对象2039人,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1529人,集中供养率为75%。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包括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等外级公路。
3、全市各类学校186所,比上年增加3所幼儿园。
4、博物馆3个,增加1个是王佑木故居。
5、公报中各项指标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江油统计年鉴-2012》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