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 江油市 > 江油经济 >

2013年江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油李白故里网] 日期:2014年7月23日346作者: 来源:江油市统计局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

  2013年,江油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好”的总体要求,在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影响的情况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改革、真心实意惠民生,各项事业呈现出稳中有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夯实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一、综  合
  GDP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8.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46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5.02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23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8.2%和27.8%,分别拉动GDP增长0.4、8.1和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3.9:50.2:35.9。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6.56亿元,增长14.5%,占GDP的比重为54.5%,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8.3%,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68.1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66.99亿元,增长11.8%。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55.62亿元,增长18.9%。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净增15户,达到190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83.72亿元,增长15.3%;实现工业增加值113.5亿元,增长13.8%。全部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1.1%,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44.3%,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我市整合财政和社会资金近6亿元加快“一园四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工业发展平台的产业承载能力,工业园区跻身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成功创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工业园区辖区规模企业达到113户,实现工业总产值298.18亿元,增长12.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7%,同比提升9.3个百分点。
  “亿元”企业贡献占主导地位。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1户,比上年增加17户,完成产值329.59亿元,增长16.9%,快于总产值增速1.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3.2%,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亿元”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为95%,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4.5个百分点。
  新增规模企业拉动明显。2013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1户,完成总产值25.3亿元,对规模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13.7%,拉动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2.1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优势突出。2013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2.52亿元,增长16.5%,高于总产值增速1.2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6.7%;对规模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9%,拉动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3.6个百分点。其中冶金业产值16.75亿元,增长13.1%;能源业25.88亿元,增长1.4%;建材业47.82亿元,增长13.1%;机械业38.98亿元,增长15.5%;食品业29亿元,增长13.2%;化工业23.28亿元,增长128.6%。
  重点监测的七种产品产量“五升二降”。七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是:纱1.01万吨,增长64.1%;粗钢21.14万吨,增长25.9%;酱油4.91万吨,增长14.8%;水泥578.88万吨,增长7.9%;布3206万米,增长5.6%。钢材99.94万吨,下降2.6%;发电量59.57亿度,下降1.7%;
工业经济效益增幅回落。2013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48亿元,增长14.2%。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6.88亿元,增长12.1%;实现利税总额37.13亿元,增长9.7%。利润率4.7%,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利税率10.3%,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
  能源消耗小幅增长。全年售电量20.42亿千瓦小时,增长5.8%;其中大工业售电量14.11亿元,增长4.9%,城乡居民生活售电量3.02亿千瓦小时,增长5.9%。
  建筑业持续发展。2013年,全市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8个,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34.39亿元,增长7.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8.28亿元,安装工程产值5.19亿元。竣工产值22.42亿元。房屋施工建筑面积208.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2.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43.51万平方米。
  三、农  业
  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我市农村工作围绕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村相融、互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突出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着力深化改革,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三农”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选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顺利实现五连冠,荣获绵阳市“大禹杯”绩效考评综合一等奖和五个单项一等奖,实现三连冠。
  农村经济持续提升。201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35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32.44亿元,增长3.9%,占总产值的比重52%,比上年提升4.2个百分点;牧业产值25.01亿元,增长4.4%,占总产值的比重40.1%。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7.46亿元,增长4.0%。
粮油种植面积有增有减。2013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56万公顷,增长2.6%。粮食种植面积5.13万公顷。其中:小春粮食种植面积1.63万公顷,增长0.6%。油料种植面积1.7万公顷,增长2.7%;其中油菜籽种植面积1.57万公顷,增长3.2%。蔬菜面积(含菜用瓜)1.42万公顷,下降0.6%。
  粮食产量小幅增长。2013年,粮食总产量29.49万吨,增产1.7%。其中:小春粮食总产6.34万吨,减产0.9%(其中小麦5.02万吨,减产2.1%)。油料总产量4.36万吨,增产4 %。蔬菜(含菜用瓜)42.59万吨,增产0.9%。(注:农业粮食、生猪等主要产品产量,2013年全省用2006年农业普查数据重新对接,对2006-2013年的数据进行了全部修订)
  畜牧生产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出栏生猪44.69万头,增长5.5%;年末生猪存栏33.91万头,下降1.7%,其中能繁母猪4.38万头。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012万只,增长14%;禽蛋产量2.04万吨,增长14%。肉类总产量5.58万吨,增长3%。
  林业生态建设有序推进。2013年,我市林业工作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建设生态屏障、实现绿色增长”为主题,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核心,扎实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全年累计义务植树152.3万余标准株,建成绿色通道35公里,新铺草坪1.5万平方米。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4.42万公顷,森林面积12.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1%。
  坚持项目整合,水利建设有序推进。2013年,我市水利工作围绕水利改革发展,以全域灌溉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落实治水兴水的新措施,推进江油水利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工投劳652万个,土石方1148万方,出动机械台班41.8万个,水毁工程修复435处,防渗渠道600公里,整治塘堰771口,新修整治蓄水池109口,整治堤防14.7公里,疏浚河道15公里,渠道清淤1068公里;硬化村道120公里,修建机耕便民道433公里,实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5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442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提升。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7.16万千瓦,增长2.9%。
  坚持“2+4”产业,集中连片推进产业基地建设。2013年,我市继续围绕“2+4”产业发展重点(商品蔬菜、獭兔和优质粮油、“112”生猪、优质林果、乡村旅游),连片建设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全市共建成蔬菜基地27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2277个、万头猪场10个、高端种猪繁育场2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70%以上;建成优质林果基地22万亩。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我市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建设的原则,把园区化建设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九岭蔬菜产业园、西屏200万只獭兔产业园、新安果语花溪农业公园、白玉水果产业园、星火现代农业园等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面积达到12万亩。着力扶持和培育了一批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了清香园、五洲农业、皇嘉集团等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7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增长20%。新增绵阳市级重点专合组织3个,总数达到45个。
  有序推进新农村示范片、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2013年继续扩大蔬菜基地面积,巩固发展绵江快速通道—苏溪、扎营—青莲法华—西屏盘江流域—普照寺的蔬菜集中发展区,新增九岭镇景云村五谷丰公司精品蔬菜基地300亩。着力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深化提升新农村综合体3个,重点打造新安新农村综合体、方水白玉新农村综合体2个。加快新村聚居点建设,全年完成新安、双河、方水、九岭等乡镇46个新村聚居点新(改)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13年全市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实施18个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1亿元,塔九路、二石路、武马路、青江大桥等道路桥梁建成通车;投入30余亿元实施40个重点城建项目,昌明河下游综合整治、江彰大道南段、体育主题公园、太白中路人行天桥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太平场等七大片区旧城(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全市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26亿元,增长7%。主要特点有:
  一是第三产业投资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55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投资42.09亿元,下降23.5%;第三产业投资95.61亿元,增长29.4%,占投资总额的66.3%。
  二是民间投资拉动有力。全年完成民间投资75.8亿元,增长12.9%,增速比全社会投资快5.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52.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92%,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6.4个百分点。
  三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57亿元,增长22.9%,增幅比全社会投资高15.9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193.89万平方米,增长20.9%;商品房竣工面积38万平方米,下降4.2%;商品房销售面积48.29万平方米,增长7.3%。
四是招商引资稳定增长。我市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招商带动大投资”,成功引进联想科技城等重大项目25个,省外项目到位内资60.04亿元,增长15.8%,连续三年进入“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
  2013年,受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消费品市场增速回落,但在集中开展为民惠民促销活动、大力促进会展和节假日消费等多项措施的推动下,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58亿元,增长13.9%。主要特点有:
  一是限额以上比重提升加快。全年111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总额43.4亿元,增长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36.9%,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
  二是城镇市场增长快于乡村市场。全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62.12亿元,增长14.6%;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5.46亿元,增长13.1%,城镇市场增幅快于乡村1.5个百分点。
  三是旅游业发展加快。2013年,青莲李白文化创意产业园全面启动,乾元山、养马峡等景区开发加快推进;以“李白故里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为载体,举办了新安梨花节、青莲桃花节、大康辛夷花节、武都荷花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近180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23.96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34.01亿元,增长58.9%,同比提高20.6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我市加快构建内通外畅大路网,大力支持西成客专、成绵乐城际铁路、绵九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窦圌山旅游公路、绵广高速贯山匝道单改双等道路改造,持续巩固提升江油交通区位优势。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615.4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834.9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6公里)。全年共完成客运量145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3624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465万吨,货运周转量138280万吨公里。完成客货运输车辆更新投资2200万元,新增出租汽车60辆投入运营。
  邮电通讯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5.95亿元,增长15.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3.28万户,增长1.5%。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7.38万户,增长7.4%;农话用户4.39万户,增长0.1%。移动电话用户76.36万户,增长5.7%。国际互联网用户10.91万户,增长2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增速放缓。2013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38亿元,增长16.9%,较上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5亿元,增长15.3%,较去年同期回落13.7个百分点。财政总支出48.85亿元,增长14.3%。地方公共财政支出31.53亿元,增长9.2%;其中一般公共管理和服务支出增长8.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8%,教育支出增长5.2%。
  金融平稳运行。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2.0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88亿元,增长10.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7.4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66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1.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73亿元,增长18.2%。存贷比45.3:1。
  人寿保险增长较快,财产保险平稳发展。全年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费收入4.69亿元,增长42.6%。其中,人身险3.71亿元,增长55.3%;财产险0.98亿元,增长8.9%。两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2.59亿元,增长17.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驱动和社区科普益民稳步推进。2013年,我市科技工作围绕大力实施具有江油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稳步推进社区科普益民工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全市组织申报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41项,获得立项24项,争取项目资金1200万元。全年申请专利398项,其中发明专利109项,实用新型207项,取得授权196项,其中实用新型14项,发明117项,外观设计65项。
  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2013-2014学年,全市有各类学校188所,在校学生96073人,教职工7424人,专任教师5395人。其中幼儿园80所,在园(班)幼儿18792人;小学76所,在校学生3.22万人,专任教师269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3.7%。初中25所,在校学生1.92万人,专任教师1588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1.56万人,专任教师815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职教招生4362人,在校学生1.03万人,专任教师284人。高等专科学校1所,在校学生8676人,专任教师37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5人。
  中高考再创辉煌,获绵阳双第一。2013年,我市教育体育工作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全市中考700分以上154人,高分人数和比率居绵阳市各县市区第一。高考5499人参考,本科上线3783人,上线率65.84%,万人上线比达43.1,1人考入香港中文大学,10人升入北大、清华,2人录取为空军飞行员。本科上线人数和比率、重本上线人数和比率、本科增幅和重本增幅均再居绵阳各县市区第一;连续第七次荣获绵阳市普通高中质量表彰特等奖,首次荣获四川省2013年度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影视事业有序推进。2013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2万余册,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文物藏品及资料7942件。全市有电影院2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4个,广播覆盖率97%,电视覆盖率98.36%。
  城乡公共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13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22个,其中医院19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诊所159个,村卫生站381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个。共有床位6083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6722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442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25人,注册护师、护士1954人。
  公共卫生服务稳步推进。2013年,全市共有61.88万人(含失地农民)自愿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9%。全市为136.89万人次的参合农民补偿医药费1.93亿元,受益率224.4%。实际报销比60.3%,政策报销比75.4%,较去年分别提高0.78和0.3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和绵阳平均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落实一般诊疗费支付政策,为125.88万人次报销一般诊疗费1215万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程,进一步推进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先后组织13次全市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棋类等大型体育赛事和10次篮球、网球、门球、棋类比赛等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广泛开展了“阳光大课间、幸福体育梦”大课间展示评比活动,举行了艺体教师技能大赛;体育竞赛屡创佳绩;努力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人才,全市共有16名运动员入选国家、省、市级优秀运动队;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健身人数达17.5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13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88.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69万人,非农业人口28.18万人;男性人口45.29万人,女性人口43.5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3.9:1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9.36万人,城镇化率为51.01%,同比提高1.43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8.48‰,死亡率5.81‰,自然增长率2.67‰,符合政策生育率90.11%。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趋缓。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8元,增加2302元,增长11.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612元,增长1.1%。人均消费支出16189元,增长9.2%,其中食品支出6268元,增长0.4%。
农民收入平稳增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33元,增加1141元,增长13.6%。其中工资性收入4346元,增长16.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14元,增长7.6%。其中食品支出2247元,增长2.1%。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持续增加。2013年末,全社会单位从业人员(含城镇国有、集体单位、私营抽样和“四上”企业)17.52万人,年平均工资32744元。其中:159家城镇国有、集体和股份制单位从业人员2.41万人,年平均工资41736元;私营抽样调查173家企业推算全市总体,从业人员人数5.04万人,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6757元;全国联网直报“四上”单位442家,从业人员人数10.07万人,年平均工资33595元。
改善民生抓保障,社保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2013年,我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着力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开展扩面征缴、完善基金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定点医疗监督检查,有效推进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9.2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3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1.95万人,工伤保险覆盖6.5万人,生育保险覆盖3.68万人,城乡居保覆盖38.2万人。发放社会保障卡31.5万张。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认证率达99.6%。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5%,失业保险覆盖3.91万人,就业失业登记13.26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80人,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2127人。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23.03万人。
  民生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救助更实惠。2013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6家,床位3361张。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550张。社区服务设施138个。城乡低保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城镇有4082户、651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4333户、2461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5159万元,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为217元和106.75元。发放城乡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792万元,惠及3.49万人;发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110.79万元,惠及1760户群众。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100%,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月已达36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月达到250元。全市共有五保供养对象2134人,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1601人,集中供养率为75%。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包括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等外级公路。
3、全市各类学校188所,增加1所幼儿园,1所小学(江 油外语国学校),初中转小学2所。
4、医疗卫生机构622个,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 村卫生站1个。
5、公报中各项指标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江油统计年鉴-2013》为准。





微信关注不迷路
本文网址: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1148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邮编:621700 区号:0816|友情链接/建议/投稿/客服:QQ 9090469|邮箱:admin@libaiguli.com.cn
libaiguli.com.cn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