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江油灾后恢复重建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江油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建设“李白故里、特钢新城”的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高位求进、跨越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工作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重大机遇,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为“十二五”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GDP总量突破200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4.11亿元,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1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7.60亿元,增长2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34亿元,增长9.8%。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6%、73.0%和23.4%,分别拉动GDP增长0.5、11.5和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14.1:50.3:35.6,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首次超过50%,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幅提高。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7.53亿元,增长18.9%,快于GDP增速3.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50.2%,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4.5%,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民营工业贡献突出。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40.87亿元,增长27.4%。民营工业对民营经济的贡献率为48.2%,拉动民营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工业强市”效应凸显。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10户,达到162户,实现总产值280.20亿元,增长39.8%;实现工业增加值85.86亿元,增长27.1%。全部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7.2%,拉动GDP增长10.6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44.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工业发展平台大提升。全市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产业、企业、园区“三个倍增”计划,强力推动项目、投资、创新“三轮驱动”,形成“1+3”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和“一园四带”工业发展总体格局,投资10亿元的江油·河南工业园全面建成,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加快发展。2011年工业园区辖区规模企业达到81户,占全市规模企业总户数的50%,实现总产值192.49亿元,增长37.7%,占全市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8.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发展提速。2011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增加11户,达到49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18.34亿元,增长36.8%;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9%,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85.6%,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34.1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成效显著。2011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增长26.7%,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84.9%,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73.0%,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冶金行业产值112.39亿元,增长23.3%;机械行业产值43.95亿元,增长55.1%;建材行业产值33.96 亿元,增长71.2%;能源行业产值20.67亿元,增长17.3%;食品行业产值19.72亿元,增长34.4%;化学工业产值7.11亿元,增长127.2%。
重点监测的七种产品产量“五升二降”。水泥产量546万吨,增长110.6%;酱油3.29万吨,增长46.9%;纱0.67万吨,增长11.6%;发电量57.23亿千瓦时,增长5.9%;钢材88.61万吨,增长4.0%;布0.34万米,下降0.2%;粗钢17.13万吨,下降13.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02亿元,增长31.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97亿元,增长70.1%;实现利税总额24.21亿元,增长43.2%,亏损企业10户,亏损面仅为6.2%。
建筑业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6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8.19亿元,增长5.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32.57亿元,安装工程产值4.08亿元;竣工产值27.03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9.0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0.94万平方米。
三、农 业
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继续按照建设大产业、大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建设产粮大县、生猪繁育大县、仔猪大县、西部地区獭兔第一县、四川商品蔬菜基地为目标,突出30万亩商品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发展1000万只獭(肉)兔、40万亩优质粮油、200万只仔猪、30万亩优质林果等五大主导产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狠抓新农村示范,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14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23.65亿元,增长6.4%,占总产值的比重47.2%;牧业产值23.12亿元,增长1.2%,占总产值的比重46.1%,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0.17亿元,增长4.0%。
粮油种植面积有增有减。2011年,粮食种植面积5.16万公顷,增加54公顷,增长0.1%。其中:小麦面积1.41万公顷,增长0.3%;稻谷2.21万公顷,增长2.8%;玉米0.90万公顷,下降6.2%。油料面积1.63万公顷,增长0.8%(其中:油菜籽1.51万公顷,增长0.5%)。蔬菜面积(含菜用瓜)1.28万公顷,增长8.0%。
农作物产量小幅增长。2011年,粮食总产量31.59万吨,增产1.9%。其中,小麦6.68万吨,增产1.7%;稻谷17.31万吨,增产1.7%;玉米4.72万吨,下降4.0%。油料4.01万吨,增产5.1%。蔬菜瓜果40.94万吨,增产10.0%。
畜牧业生产小幅回落。2011年,全市出栏生猪70.01万头,下降2.8%;年末生猪存栏51.98万头,增长1%,其中能繁母猪9.28万头,增长0.9%。出售和自宰小家禽1467万只,增长1%;禽蛋产量2.05万吨,增长1.9%。肉类总产量8.25万吨,下降1%,其中:猪肉产量4.95万吨,下降2.8%。水产品产量1.18万吨,增长4.4%。
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序推进。全年完成大田育苗面积100亩,生产各类林木种苗400余万株,完成营造林2.5万亩,累计义务植树175万余标准株,建成绿色通道60公里。2010年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检查验收顺利完成,启动了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任务1万亩。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16.8万亩,森林面积194.57万亩,森林覆盖率47.8%。
积极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2011年,我市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效果显著。全年水利建设总投资6.81亿元,完成土石方工程量504.74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35处,新建防渗渠道415.2千米,整治改造堤防13千米,疏浚河道86千米,整治渠道252.1千米,除险加固水库1座,新建山坪塘15口,精修山坪塘498口,蓄水池新修整治229口。新增和恢复蓄引提能力7796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3万亩,恢复和改善灌面16.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8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1.57万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41万千瓦,增长6.6%。全社会用电量20.77亿千瓦小时,增长11.9%;其中大工业用电量15.08亿元,增长14.6%,农村用电量2.38亿千瓦小时(不包括农村大宗工业用电),下降1.7%。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2011年全市新增绵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总数达到38家;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9.81亿元,增长2.6%;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8个,总数达到了220个;规范发展合作社30个。
绵江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绵江新农村示范片完成投资3.97亿元,23个村全面启动建设,新发展蔬菜面积7212亩,连片规模达到2.58万亩,示范片各类适度规模养殖户累计达到2500户。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完成了80个村的新村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再创新高。2011年,全市围绕“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工作重点,把项目建设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根本抓手,重点支持和实施西成铁路、绵九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等56个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投资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在灾后重建基本结束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持续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20.11亿元,增长31.3%。其中:基建投资59.73亿元,增长14.7%;技改投资38.64亿元,增长31.2%;房地产开发投资13.89亿元,增长2.5倍;农户投资7.85亿元。
重大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明显。2011年,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项目275个,完成投资98.38亿元。其中,总投资千万元以上亿元以下项目169个,完成投资29.41亿元,占项目投资的29.9%。亿元以上项目37个,完成投资65.14亿元,占项目投资的66%。攀长钢灾后重建项目、武都水库工程、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江油段建设项目、川西北江油基地灾后异地重建等大项目的续建,以及成兰输油管线、园区扩区等项目的开工实施,有力地带动了投资的高速增长,并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产业投资占主导地位。2011年,第一产业投资5.63亿元,下降48.3%,第二产业投资40.18亿元,增长14.1%,占投资总额的33.5%;第三产业投资66.45亿元,增长68.8%,占投资总额的55.3%。工业项目投资千万以上的项目79个,完成投资39.07亿元,增长6.5%;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6个,完成投资27.16亿元。
民生保障投资持续增长。2011年,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29.65亿元,增长7.2%,占投资总量24.7%。基础设施投资44.39亿元,增长77.4%。
房地产开发是投资增长的亮点。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0亿元,达到13.89亿元,增长2.5倍,总量及增速均创历史新高。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21.71万平方米,增长81.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5.01万平方米,增长1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需求市场活跃,较快增长。全年新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69户,达到103户。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23亿元,增长18.1%。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70.02亿元,增长18.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16.21亿元,增长17.9%。
城镇市场零售总额增长快于乡村市场。城镇市场实现零售总额44.97亿元,占零售总额的52.2%,增长19.8%;乡村市场实现零售总额41.26亿元,占零售总额的47.8%,增长16.3%。城镇市场增长快于农村市场3.5个百分点。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积极推动窦团山、涪江六峡、观雾山以及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等旅游资源大整合、大开发、大提升,增强了景区带动能力和效益,加快建设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236.16万人,增长17.7%;实现旅游总收入15.47亿元,增长48.6%。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公路货运成效显著。2011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1905.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5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366万人,增长0.7%;客运周转量75537万人公里,增长3.6%。公路货运量1241万吨,增长32.2%;货运周转量105824万吨公里,增长44.4%,公路货运量及周转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邮电通讯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91亿元,增长20.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12.4万户,下降4.2%。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6.40万户,增长7.2%;农话用户4.05万户,下降11.1%。移动电话用户78.31万户,增长20.4%。国际互联网用户7.56万户,增长29.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持续增收,支出下降。2011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5.31亿元,增长39%;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3.18亿元,增长38.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8亿元,增长40.7%。其中税收收入10.78亿元,增长30.9%,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1.8%。财政总支出35.19亿元,下降39.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96亿元,下降47.7%;政府性基金支出9.23亿元,增长10%。
居民储蓄存款较快增长,贷款涨幅较大。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8.42亿元,比年初增加6.75亿元,增长2.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5.19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47亿元,增长16.1%,快于存款增长13.4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52亿元,下降7.5%。其中,人身险2.7亿元,下降10.9%;财产险0.82亿元,增长5.7%。两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2.11亿元,增长9.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普惠农兴村稳步推进。2011年,全市组织申报省、国家各类科技项目50项,已获得立项17项,获得无偿资助资金897万元,组织实施市本级重点科技项目56项。全年获得授权专利53项。利用西屏獭兔科普示范基地、方水白玉水果协会、江油食用玫瑰基地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建成集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为一体的示范基地,促进了农村科普全面开展。
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2011-2012学年,全市有各类学校183所,在校学生105957人。其中幼儿园75所,在园(班)幼儿18014人;小学73所,在校学生34531人,专任教师219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39104人,专任教师2970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职教招生3384人,在校学生9936人,专任教师294人。高等专科学校1所,在校学生4324人,专任教师21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
教学质量取得新辉煌。2011年,全市高考本科硬上线3132人,上线率58.5%,万人上线比达到 37.2,其中上重点本科612人,全市应届生上本科线净增386人,增长19.9%,本科上线率、万人上线率、重点本科上线率、应届生本科上线率增幅等均列绵阳市各县市区第一。全市中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生率等指标较上年均有大幅度提升,其中600分以上1519人,700分以上54人,市境内普通高中指令性计划录取分数线平均水平居绵阳市各县区前列。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剧场1个,公园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1万余册,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文物藏品及资料7942件。全市有电影院2个,乡镇广播站36个,广播覆盖率96.93%,电视覆盖率97.95%。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18个,其中医院19个,乡镇卫生院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个,诊所159个,村卫生站378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个。共有床位4938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6130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3903人,其中执业医师1126人,执业助理医师242人,注册护士1515人。
坚持民生优先,惠民利民,医疗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年末,全市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61.52万人,参合率达到99.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新农合病人本市就医率居各县市区之首;住院补偿率52.2%,为各县市区最高;次均住院费用2137元,为各县市区最低。积极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组织五个巡回医疗义诊队分别到40个乡镇、3个社区开展了义诊活动,共计义诊3800余人次,测血压1.3万余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12万份,咨询1.35万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0.62万人次。全年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共46次,有3612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总献血量722.4升。
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2011年3月,我市被命名为“四川省县级业余训练重点单位”,3所学校成功创建了绵阳市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全市扎实开展学校体育,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开展田径、足球、武术等全市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13次。群众体育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个、儿童阳光体育乐园1个,自建健身路径2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接待11.6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88.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79万人,非农业人口26.53万人;男性人口45.10万人,女性人口43.2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3:10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53万人,城镇化率为48.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7.96‰,死亡率5.85‰,自然增长率2.11‰,政策生育率93.35%。
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44元,增加2574元,增长17.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2.2%。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3548元,增长15.9%。人均消费支出12617元,增长14.7%,其中食品支出5280元,增长17.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1.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32元,增加1270元,增长21%,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2%。其中工资性收入3018元,增长24.8%;家庭经营收入3781元,增长21.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52元,增长2.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末,全社会单位从业人员(含城镇国有、集体单位和私营抽样)年平均工资26412元,增长6.9%,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8%。其中,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695元,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5%;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1643元,增长16.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9%。
改善民生抓保障,社保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全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开展扩面征缴、完善基金监督管理制度,加大定点医疗监督检查,有效推进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3万人(含退休),增长0.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万人(含退休),下降3.5%;失业保险参保4.18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6.4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9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7.1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248人;就业失业登记5879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8%;完成各类免费培训8401人。
民生工程全面推进,社会福利建设加快。2011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6家,床位2891张;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350张,收养人数288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城镇有5817户、100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14999户、2579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5526万元,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205元和85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260元和130元。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稳步推行,全年救助农村医疗对象10087人次,资助农村五保和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3088人,发放救助资金640万元,人均救助277元。城市医疗救助 13973人次,发放救助金673万元,人均救助622元。及时兑现优抚对象经费2684万元,下拨各类救灾支出资金783万元。
十一、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取得伟大胜利。2011年是灾后重建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最后一年,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廉洁重建,穿越灾难、创造奇迹,交出了无愧于人民和历史的满意答卷,三年重建任务胜利完成。
城乡面貌大改善,基础设施大提升。三年重建中,共争取中央灾后重建资金67.82亿元(不含城乡住房重建资金),在全省地震受灾县市中名列第一;纳入重建规划总投资408.4亿元的1355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工。维修加固和重建农村住房21.7万户、城镇住房9.4万户;维修加固和新建学校113所、医疗卫生机构71个、敬老院(福利院)23个、基层政权设施107个、“两所一庭”93个,建成规范化活动阵地403个、远程教育站点404个。港澳援建项目全部竣工。河南援建务实高效,投资30.02亿元的302个援建项目提前四个月全面完成。“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受灾群众住房焕然一新,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包括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等外级公路。
3、全市各类学校183所,比上年增加5所,主要是增加了5所幼儿园。
4、全市医疗卫生机构618个,减少12个,减少三医院,减少纪念碑和桃源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两个诊所,村卫生站合村并组减少11个。
5、新农合参合人数比2010年减少2800人,主要原因是2011年末农业人口减少3006人。
6、公报中各项指标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江油统计年鉴-2011》为准。
2011年江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微信关注不迷路
本文网址:http://libaiguli.com.cn/show.asp?id=1150
相关阅读 江油李白故里网 投稿邮箱:tg@libaiguli.com.cn
李白故里地址:四川省·江油市|邮编:621700 区号:0816|友情链接/建议/投稿/客服:QQ 9090469|邮箱:admin@libaiguli.com.cn
libaiguli.com.cn © 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江油李白故里网